出处
《中国轻工教育》
2006年第2期3-4,11,共3页
China Education of Light Industry
参考文献4
-
1张日新,梁昱庆,汪令江,赖立,肖军.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3(4):1-4. 被引量:51
-
2车承军,苏群.应用型人才培养: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责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2(7):44-45. 被引量:49
-
3陈坤华,朱川曲,曾湘勤,谢东海,刘德顺,岳文辉,黄力民,余杰,梁小玲.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及其教育不断线的研究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3,21(1):67-70. 被引量:6
-
4王晖,林平健.工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3(1):49-51. 被引量:15
二级参考文献10
-
1潘懋元.试论素质教育[J].新华文摘,1998,(2):168-168. 被引量:13
-
2北京七校课题组.重点大学工程人才素质培养研究[A]..挑战探索实践(第1辑)[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被引量:1
-
3[1]朱清时. 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国外部分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被引量:1
-
4[2]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组.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被引量:1
-
5[3]高等教育司.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被引量:1
-
6[4]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被引量:3
-
7[5]杜彦良等. 对不同类型高校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N]. 中国教育报,2004-07-12 被引量:2
-
8黎琳.中国大学素质教育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1(3):83-88. 被引量:47
-
9文辅相.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0,21(3):19-32. 被引量:46
-
10陈坤华.扬长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9(4):43-45. 被引量:14
共引文献113
-
1高丹,陈宝鹏.产学合作强化实践 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J].电大理工,2009(1):57-58. 被引量:3
-
2刘文清,张学众.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7(2):1-4. 被引量:7
-
3傅年烽,徐萍平.商学院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及其提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8(S1):34-35.
-
4张晓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149-150. 被引量:1
-
5李斌,鲁峰.鹤壁支队深入单位开展消防培训[J].河南消防,2002(11):47-47.
-
6张万忠,周渊深.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务管理的创新及实践[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98-100. 被引量:4
-
7郑锋.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培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41-45. 被引量:34
-
8刘义荣.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中小民营企业精神[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3(9):16-18.
-
9谢璇.审计质量控制探讨[J].甘肃农业,2006(4):164-165. 被引量:2
-
10林大庞.在就业压力下农业院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甘肃农业,2006(4):165-165.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12
-
1张日新,梁昱庆,汪令江,赖立,肖军.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3(4):1-4. 被引量:51
-
2刘勇兵.加强工科院校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1):101-102. 被引量:3
-
3赵艳秋,李国柱,邢世海,齐伟军.突出特色、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煤炭技术,2005,24(7):6-7. 被引量:2
-
4韦志成.教师角色辨[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4):104-108. 被引量:2
-
5张小川,刘加玲.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探讨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10):154-156. 被引量:26
-
6王永生,刘拓,章梓茂.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6(22):48-50. 被引量:60
-
7张云松 冯力.关于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实验室科学,2002,(4):25-27. 被引量:1
-
8尹晓燕.职业教育能否破解就业难[N].工人日报,2009-04-30(5). 被引量:1
-
9重庆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被引量:2
-
10孔德音,黄丽明.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法”的合理使用[J].中国轻工教育,2009,12(3):63-64. 被引量:2
引证文献6
-
1王保民.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6):59-60. 被引量:6
-
2谭伟,袁国蓉.汽摩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17):167-170.
-
3黄丽明,刘志平,杜素梅,朱征,郑连义.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10(8):192-193. 被引量:2
-
4陈晶晶.成人高等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52-54. 被引量:5
-
5马燕,吴韬.《电机学与电力拖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97-199. 被引量:1
-
6翁俊,刘繁,汪建华,熊礼威,邓泉荣.浅析学习动机的引导在大学工科教学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0(12X):51-5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5
-
1田静云,张国海,贾吉林,和来香,王保民,张东生,何勇.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9(9):252-253. 被引量:19
-
2马晨波.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197-197. 被引量:2
-
3何斌辉,涂桥安,王兆伍.构建以四个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机械设计》教学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43-43.
-
4吴鹏.高校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议[J].商情,2012(33):104-104. 被引量:2
-
5陈晶晶,沈敏敏.职业教育终身化视角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13,29(15):28-31. 被引量:6
-
6沈桂群.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17):98-100. 被引量:3
-
7李红亮,张云雷.“虚拟—实体”相联结: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3(18):130-132.
-
8张汝春.“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成人教育实践的影响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7(10):116-118. 被引量:3
-
9相冒吉.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职业,2017,0(6):40-40.
-
10钱瑛.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成人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以C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3):69-71. 被引量:4
-
1李文鑫,胡甲刚.调整本科专业结构的思路和措施[J].中国大学教学,2005(5):27-28. 被引量:3
-
2许丽英.当前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2):66-70. 被引量:13
-
3以新的思路做好学科专业结构调整[J].中国高等教育,2002(18):19-21. 被引量:9
-
4侯永春,郭便.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14(6):196-197. 被引量:3
-
5吴博达.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8(3):14-15. 被引量:5
-
6梁碧涛.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对高校发展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6(5Z):1-2. 被引量:1
-
7王庚华,谢寅波,王君,莫欣.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9):120-122. 被引量:3
-
8陈永跃.谈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学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94-95.
-
9雷炜.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与对策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51-52. 被引量:20
-
10王宝泉.对我校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2):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