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4-94,共1页
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同被引文献17
-
1西林,刘虹.加强“两课”建设 提高“两课”实效[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S2):267-269. 被引量:1
-
2刘龙洲.“两课”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4(4):93-94. 被引量:2
-
3王建军.论“两课”教学改革的观念创新[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4):115-117. 被引量:12
-
4赵国龙.“两课”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J].中国成人教育,2004(12):66-67. 被引量:2
-
5毛彦,宋有刚.关于“两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5(6):90-91. 被引量:2
-
6刘秀梅,辛梅英,周景辉.高职“两课”教学方法探索及改革[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1):73-75. 被引量:3
-
7顾海良.着力创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30-34. 被引量:62
-
8伍建桥.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6(2):56-57. 被引量:136
-
9王林.浅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J].新课程研究(下旬),2007(3):25-27. 被引量:3
-
10唐德才.两课教学中的“1+1”研讨式教学方法[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9(4):78-8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4
-
1张笑瑀,王久才.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6):168-169. 被引量:1
-
2王书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J].消费导刊,2009,0(18):170-170.
-
3田谢军.论新时期高校两课教学模式探索[J].大众科技,2010,12(4):144-144. 被引量:3
-
4邓春红.当前高职院校“基础”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0(2):165-168.
-
5王如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略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7):123-124. 被引量:1
-
6焦晓云,付光玺.社团文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促进作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2):176-178. 被引量:2
-
7焦晓云,付光玺.社团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关系探微[J].天中学刊,2011,26(3):53-55.
-
8李阳华.“两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黑河学刊,2011(9):87-89. 被引量:2
-
9安川.论“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影响[J].职业时空,2011,7(11):159-160. 被引量:2
-
10刘海雁.创新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3(2):146-148. 被引量:3
-
1谭洪国.运用“探究教学”思想 改革数学教学[J].湖北教育,2004(17):42-43.
-
2杨玲.合作学习应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完整系列——对大专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7(2):53-54.
-
3李娟,宋保平.高中地理三维目标有效实现探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0(11):18-20. 被引量:1
-
4樊鸿瑜.影响独立学院建构主义教学实施因素及对策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6):135-136.
-
5贺斌.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与高考改革——两省一市2000年高考改革刍议[J].课程.教材.教法,1999,19(2):14-18.
-
6金仕琼,镡鹤婧,刘学年.关于增强“两课”教学实效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5(8):81-82. 被引量:7
-
7段录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形式[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4(6):101-103.
-
8齐爱兰.高校“两课”多媒体教学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5(04S):65-66. 被引量:3
-
9李红.重视“两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J].集宁师专学报,2002,24(3):69-71. 被引量:1
-
10田春明,白燕.新形势下提高“两课”教学实效的方法与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3(6):88-89. 被引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