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传媒观察》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3-44,共2页
Media Observer
参考文献3
-
1(美)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27.
-
2张国良主编..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94.
-
3[美]施拉姆(W·Schramm),波特(W·E·Porter) 著,陈亮等.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6
-
1伏康佳.形象·表征·异化:短视频平台中少数民族网红的媒介实践[J].新媒体研究,2023,9(18):72-75.
-
2马姣姣,陈英娴,章富淼,饶广祥.2020年中国符号学发展研究[J].符号与传媒,2021(1):225-242.
-
3胡焱.小屏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做好融合并突围[J].中国传媒科技,2021(5):69-71. 被引量:1
-
4范小青,邢芷欣.技术、平台与文化:新媒体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兼及2010-2020年相关研究评述[J].教育传媒研究,2022(3):74-79. 被引量:2
-
5唐英,杨漾,董浩.少数民族网红短视频的审美特性[J].民族学刊,2022,13(6):88-93.
-
6卫小将,黄雨晴.“看见的看不见”:网络自媒体赋权农村妇女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23(5):73-84. 被引量:2
-
1黄建国.透视新闻报道中的新型隐性失实[J].传媒观察,2008(9):32-33. 被引量:4
-
2莫仁力.几起失实报道 曝出采访漏洞[J].视听,2012,0(7):52-53.
-
3黄建国.透视新闻中的隐性失实[J].军事记者,2009(1):55-55.
-
4刘海明.失实的惩罚仅仅是总编道歉?[J].青年记者,2009(9):19-19.
-
5张姬,赵忠仁,金蕾.采访防假:“霍桑效应”与“勾推法”[J].新闻传播,2007(1):53-53.
-
6马良,张晨.“电子眼新闻”对隐私权的可能侵犯[J].中国传媒科技,2009(7):58-59.
-
7曾晓明.防止新闻侵权的三副盾牌[J].新闻三昧,2007,0(4):6-9.
-
8张红彦.从“霍桑效应”谈采访中的新闻真实性把关[J].中国广播,2007(12):46-47. 被引量:1
-
9赵均.学术期刊评价中被引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出版,2013(4):67-70. 被引量:5
-
10向淑君.新闻报道负面效果管窥[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