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李煜与词的抒情性特征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南唐后主李煜存词仅30多首,但他在唐宋词发展史上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李煜将原来用于遣宾娱兴的词变为抒写自己悲欢之情的工具,扩大了词的题材和意境,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法,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李煜将叙述主体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一人称,将表达方式由客观描写变为主观抒情,将语言由绮丽变为白描,从而推动了词的抒情性特征的发展。
作者
吕耀森
机构地区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02-204,共3页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关键词
李煜
词
抒情性
推进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5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5
参考文献
4
1
王国维.人间词话[O].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被引量:1
2
谢世涯.南唐李后主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被引量:5
3
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77.
被引量:2
4
吴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被引量:14
共引文献
18
1
黄光.
李煜和花间词[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8):22-23.
2
王建平.
李煜词创作的心理过程寻绎[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6):98-101.
被引量:1
3
王建平.
李煜词创作的个性心理阐释[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2):171-175.
被引量:5
4
张颖.
宋代文人对李煜词的接受[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9(4):12-14.
5
陈磊.
韩愈文道观与思孟溯源承接考[J]
.天中学刊,2007,22(6):84-85.
6
李敏.
司空图诗中的生机[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0):51-54.
7
吉星.
论曲江宴等宴饮活动在词的起源中的作用[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78-79.
8
刘海荣.
杜牧古体诗尚雄的审美倾向与原因[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6):44-49.
9
陈为兵.
刘蜕散文艺术特点[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1(11):13-14.
10
史素昭.
试论唐代叙事诗的传记文学因素[J]
.贵州社会科学,2013(4):54-5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5
1
宋恪震.
悲号呜咽 以血书者——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精赏[J]
.美与时代(美学)(下),2008(9):129-131.
被引量:1
2
陈柏华.
李煜不同时期的词作风格初探[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2):77-82.
被引量:4
3
苏玉霞.
词的本色探究及李煜前期词内容评析[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49-52.
被引量:1
4
韩静.
声中有境 入韵传神——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美学剖析[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5,34(2):127-131.
被引量:16
5
刘志军.
亡国之痛的悲悼与遣怀——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赏析[J]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7,0(8):32-33.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
1
郑志恒.
论李煜词中“梦”的审美价值[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0(11X):115-116.
2
杨智涵.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解读及演唱分析[J]
.艺术评鉴,2023(9):65-68.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5
1
李浚圻.
浅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J]
.当代音乐,2024(1):65-67.
2
张唱.
古诗词艺术歌曲《落梅风·蔷薇露》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J]
.当代音乐,2024(4):202-204.
3
袁浩鑫,郭琼梅.
古诗词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作品解读与演唱分析[J]
.黄河之声,2024(4):142-145.
4
张欣越.
词为心生,歌以咏怀——古词曲《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艺术特点及演唱分析[J]
.中国音乐剧,2024(3):26-29.
5
李霞.
浅析古诗词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艺术特征[J]
.黄河之声,2024(10):66-69.
1
陈斯拉.
生命的本真:温家窑印象——从曹乃谦小说中的地域性和抒情性特征谈起[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47-149.
被引量:1
2
方澍.
从书信的角度谈应用文的抒情性[J]
.考试周刊,2011(88):65-66.
3
李林芹.
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性特征[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4):136-139.
4
王梦.
浅析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征[J]
.青年文学家,2016,0(2X):53-53.
5
汤振海.
茅盾倡导自然主义的再评价[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1(4):60-63.
6
李海燕,李登贵.
苔丝悲剧的审美价值[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6(3):111-113.
7
路元敦.
曹操诗歌与乐府[J]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08(2):1-3.
8
李夫泽,焦旭辉.
成仿吾小说论析[J]
.娄底师专学报,2000(1):25-28.
9
南宋.
关于“贴”的几则轶闻[J]
.雨花,2016,0(2):43-45.
10
谢昭新.
论梁实秋的小说理论及创作[J]
.华文文学,2005(1):51-54.
被引量:1
中州学刊
2006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