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7-109,共3页
Researches i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同被引文献229
-
1程金生.论自然的历史观与历史的历史观[J].学习与探索,2006(4):26-31. 被引量:1
-
2魏明孔.“玄武门之变”探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36-41. 被引量:2
-
3朱睿根.隋唐时期的义仓及其演变[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2):53-59. 被引量:7
-
4陈国生.唐代自然灾害初步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2(1):64-71. 被引量:22
-
5彼得.考克莱尼斯,陈意新.农业的全球化:大米贸易的警示[J].史学理论研究,2001(1):112-120. 被引量:7
-
6吴宏岐.区域社会生活史的若干理论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1):52-57. 被引量:7
-
7葛金芳.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结构及其演进轨迹的思考[J].史学集刊,2006(1):5-6. 被引量:2
-
8张国刚.“唐宋变革”与中国历史分期问题[J].史学集刊,2006(1):8-10. 被引量:12
-
9陈典.历史的求真与求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1):126-128. 被引量:1
-
10韦森.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研究西方世界近代兴起和晚清帝国相对停滞之历史原因的一个可能的新视角[J].社会科学战线,2006(1):72-85. 被引量:84
二级引证文献25
-
1魏明孔.2007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述评[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2):136-143.
-
2侯娟娟.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意义及趋势[J].大家,2011(10):115-115.
-
3于笛.唐代灾荒与荒政研究几个重要问题的回顾[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3,34(4):10-18. 被引量:1
-
4徐旺生.中国古代乡村社会的结构和性质——中国古代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之二[J].古今农业,2008(1):23-39. 被引量:5
-
5李华瑞,杨芳.2008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评[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2):139-146.
-
6王雨林.稻田养鱼发展的现实意义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256-13258. 被引量:16
-
7向安强,卢锶敏,李思思.浅论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中山市南朗和大涌镇稻田养鸭为例[J].古今农业,2009(4):104-113. 被引量:7
-
8李技文,柏贵喜.土家族传统农业生产知识的实践内容及其现代价值——基于红烈和龙桥两个村寨的田野调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32-38. 被引量:9
-
9陈晓枫.重法禁治虚瞒谎报现象的思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6):73-78. 被引量:2
-
10杨庭硕.论侗族梯田经营化解气候风险的潜力[J].云南社会科学,2012(1):16-20. 被引量:8
-
1王志刚.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百年回眸──李根蟠先生访谈记[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1):138-144. 被引量:5
-
2曾芸.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李根蟠研究员来我院讲学[J].中国农史,2004,23(4):41-41.
-
3迟福林.论我国新阶段改革趋势[J].新华文摘,2009(9):27-31. 被引量:2
-
4李光耀.中国经济的崛起为何震惊了世界——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印度经济发展之比较[J].中国报道,2005(7):10-14. 被引量:3
-
5袁小平.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出路与技术创新[J].中国科技投资,2013(A32):77-77.
-
6李丽艳.探究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赤子,2015(8):226-226.
-
7方健.高山仰止 景行行之——深切悼念吴老归道山一周年[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2):36-40.
-
8盛世豪.知识经济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1(3):26-28. 被引量:1
-
9姜锡东.两极分合的中国经济史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1):15-17. 被引量:2
-
10黄敏兰.中国中古社会形态并非只能有“秦以后封建论”一说——与李根蟠先生商榷[J].探索与争鸣,2006(4):24-27.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