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40,共6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参考文献2
-
1周作人.《论黑幕)[J].每周评论,1919,. 被引量:1
-
2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J].小说月报,1922,13(7). 被引量:89
共引文献88
-
1张卫中.“五四”语言转型与文学的变革[J].天津社会科学,2004(4):108-111. 被引量:8
-
2谢晓霞.杂志空间与民初短篇小说的兴盛[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80-83. 被引量:1
-
3王嘉良.从形态论切入:现实主义研究的可取视角[J].浙江学刊,2004(4):151-156.
-
4范伯群.论“都市乡土小说”[J].文学评论,2002(3):112-119. 被引量:24
-
5汤哲声.论九十年代中国通俗小说[J].文学评论,2002(1):109-115. 被引量:6
-
6汤哲声.新文学对市民小说的三次批判及其反思[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4):118-132. 被引量:6
-
7汤哲声.蜕变中的蝴蝶——论民初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J].文学评论,2001(2):117-126. 被引量:4
-
8朱德发.现代理性话语:茅盾“人的文学”观念建构[J].文学评论,2001(5):32-39. 被引量:3
-
9袁进.民初的过渡杂志《民权素》[J].当代作家评论,2002(6):73-79. 被引量:5
-
10黄丽珍.鸳鸯蝴蝶派小说叙事模式的新变[J].理论学刊,2002(2):126-127.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141
-
1雷启立.晚清民初的印刷技术与文化生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5):54-62. 被引量:9
-
2文茜.论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主题形态与观念转变[J].中国文学研究,2009(2):82-85. 被引量:3
-
3杨义.新文学开创史的自我证明——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所作导言[J].文艺研究,1999(5):62-72. 被引量:29
-
4杨文虎.文学:面临电视时代的挑战[J].文学评论,1986(6):93-98. 被引量:1
-
5米伦娜.维林奇罗瓦,赵鑫虎.论晚清小说的叙述方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5(1):92-99. 被引量:1
-
6陶东风.世俗化时代文艺的消遣娱乐性[J].文艺争鸣,1996(3):13-16. 被引量:15
-
7钟大丰.浅谈郑正秋的电影创作与鸳鸯蝴蝶派文学的关系[J].当代电影,1985(5):149-152. 被引量:6
-
8王向远.中国的鸳鸯蝴蝶派与日本的砚友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74-80. 被引量:5
-
9郭延礼.中国近代小说藏量的评估[J].学术月刊,1996,28(11):108-109. 被引量:3
-
10杨建强.文学商品化与清末民初小说的媚俗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9):55-55. 被引量:1
引证文献13
-
1杨新刚.2006年中国都市小说研究述评[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8(1):4-7.
-
2江月华,赵小军.现代传媒的发展与文艺生产机制的转型——以鸳鸯蝴蝶派和都市情感剧为例[J].巢湖学院学报,2008,10(1):58-61.
-
3李顺清.从翻译规范看传统文化诗学对傅东华译《飘》的影响[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12):94-95.
-
4陆涛.“语-图互文”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兴起——关于图像与文学关系的一种解读[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10(2):37-42. 被引量:5
-
5戴嘉树.市声中的缺失与存在——鸳鸯蝴蝶派小说生存境遇剖析[J].文学评论,2010(4):142-146.
-
6温儒敏.现代文学研究的“边界”及“价值尺度”问题——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现状的梳理与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1):67-75. 被引量:41
-
7彭文忠.商业化: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另一向度[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18(3):109-114.
-
8王晓凤,张建青,刘银燕.翻译规范视野下清末民初翻译小说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82-86. 被引量:1
-
9李斌.电影史上的《玉梨魂》[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88-94. 被引量:3
-
10李斌.早期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留下的财富与启示[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5(3):123-128.
二级引证文献51
-
1王雪松.对学术期刊转企改制的思考——以高校文科学报为中心的讨论[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2(6):122-124. 被引量:1
-
2曾军.文学理论的学术突围与创新努力——2010年度文艺学学术热点扫描[J].社会科学,2011(1):185-192.
-
3丁帆.关于百年文学史入史标准的思考[J].文艺研究,2011(8):14-21. 被引量:17
-
4季玢.论赵树理小说的乡村文化建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4):150-154.
-
5温儒敏.再谈现代文学史写作的“边界”与“价值尺度”——由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所引发的研讨[J].学术月刊,2011,43(12):101-104. 被引量:11
-
6魏继洲.民族地区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模式研究[J].高教论坛,2012(5):25-27.
-
7张福贵.经典文学史的书写与文学史观的反思——以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为中心[J].文艺研究,2012(8):71-77. 被引量:12
-
8冯光廉.中国现代文学是最佳学科名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8(1):16-23. 被引量:4
-
9丁帆.写在《中国新文学史》的前面[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5):198-203. 被引量:4
-
10贾振勇.民国文学史:新的研究范式在崛起[J].文艺争鸣,2013(5):36-41. 被引量:4
-
1於可训.最近十五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J].小说评论,2008(2):4-11. 被引量:4
-
2李明信.鲁迅与李光洙“成长小说”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5(3):279-282. 被引量:1
-
3李永中.《新青年》的文学史意义[J].文学教育,2008(6):17-17.
-
4袁国兴.文体意识的建构与现代文学的发生——从话剧与现代戏曲的关系谈起[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1):30-34. 被引量:1
-
5李攻明.老舍早期作品中的语言欧化现象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10):126-126.
-
6高思新,朱杰.中国现代报刊与现代文学的发生[J].江汉论坛,2004(9):132-133. 被引量:1
-
7何锡章,刘畅.评李怡《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J].文学评论,2010(4):212-215. 被引量:2
-
8高希玉,高希玲.迷茫中的积极探索——前期《小说月报》改革与商务印书馆[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1):124-126.
-
9王鲲.论《现代》杂志译介活动的特点[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7(4):45-48.
-
10高远东.旧课题与新期待:关于现代文学史的写作[J].文学评论,2000(4):3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