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05年第10期42-43,共2页
Construction Wall Innovation & Building Energy-Saving
同被引文献10
-
1付祥钊,范亚明,龙恩深.夏热冬冷地区零能建筑空调技术的基本原理[J].暖通空调,2004,34(7):40-42. 被引量:3
-
2傅秀章.低能耗住宅的建筑技术与方法[J].华中建筑,2004,22(4):76-78. 被引量:4
-
3贾洁,郑宝华.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低能耗建筑技术[J].建筑节能,2006,34(1X):16-18. 被引量:9
-
4谭礼保,李强民.夏季湿热地区置换通风和冷却顶板复合系统节能潜力研究[J].暖通空调,2006,36(12):104-108. 被引量:2
-
5余晓平,付祥钊,黄光德,杨李宁.夏热冬冷地区外窗性能对居住建筑能耗限值的影响[J].住宅科技,2007,27(4):4-8. 被引量:6
-
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被引量:1
-
7高建国,贺仁正,肖先平.浅谈建筑节能开发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212-212. 被引量:9
-
8徐佳,毛利群.低能耗建筑初探[J].华中建筑,2001,19(2):75-77. 被引量:4
-
9田原,刘丽娜,王姝.锋尚国际公寓的低能耗建筑设计[J].建筑创作,2002(10):70-73. 被引量:7
-
10曹福永.芬兰低能耗建筑物[J].太阳能,2003(1):18-18.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23
-
1王厚华,庄燕燕,吴伟伟.夏热冬冷地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节能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11):1641-1646. 被引量:26
-
2唐曦,革非,辜兴军.夏热冬冷地区住宅供暖探讨[J].暖通空调,2013,43(6):68-71. 被引量:3
-
3彭红.重庆地区应用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的可行性分析[J].新型建筑材料,2014,41(6):73-75. 被引量:4
-
4张东凯,郑洁,黄锋.夏热冬冷地区供暖调研分析[J].暖通空调,2014,44(6):21-24. 被引量:22
-
5何国青,郑芸.我国夏热冬冷地区不同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分析[J].建筑技术,2015,46(6):517-520. 被引量:3
-
6杨锋斌,王智伟,闫增峰.夏热冬冷地区气候区划方法及应用初探[J].暖通空调,2015,45(6):10-15. 被引量:7
-
7吴越,郭兴国,熊新,史子群.夏热冬冷地区办公建筑围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分析[J].施工技术,2016,45(16):35-38. 被引量:3
-
8张帝,沈致和.南方供暖室内设计温度的研究[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7,31(2):215-220.
-
9向晶.常见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用于既有公共建筑的效能分析[J].江西建材,2017(19):299-300. 被引量:1
-
10何玥儿,丁勇,刘猛.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的节能效益[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8,40(1):113-121. 被引量:15
-
1贺湘凌,黄振利.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出路——低能耗建筑[J].施工技术,2005,34(10):81-82. 被引量:2
-
2张向前.解读水源热泵系统室外热源井成井[J].绿色建筑,2013,5(5):41-42.
-
3国内可再生能源新闻[J].太阳能,2008(2):54-56.
-
4建设部“双百工程”申报中[J].建筑知识,2007,27(5):63-63.
-
5郭晓岩.东北地区智能建筑市场前景及发展趋势[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4(1):12-12.
-
6张桂玲.光伏市场下一站[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11(3):24-29.
-
7奥胡斯市热电厂采用生物质作为燃料[J].煤气与热力,2017,37(2):30-30.
-
8刘新续,汤泽.热泵在燃煤(重油)锅炉清洁能源替代中的应用[J].上海节能,2014(4):15-17.
-
9供热动态[J].供热制冷,2015,0(11):18-20.
-
10吴延鹏.亚洲能源替代计划项目中国居住建筑节能标准经济分析研讨会[J].暖通空调,2005,35(12):93-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