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浙江中医杂志》
2005年第11期502-505,共4页
Zhe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参考文献23
1 吴苏冬,周冬枝.脾虚证本质的研究现状[J] .现代中医药,2002,22(1):31-34. 被引量:14
2 龚非力主编..医学免疫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42.
3 黄明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误诊4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7):1083-1084. 被引量:10
4 迟莉丽,路广晁.脾虚型胆囊炎影像学与免疫学研究的临床意义[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5):340-342. 被引量:2
5 卓跃红,虞坚尔,赵鋆.四君子汤加味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证400例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9):3-4. 被引量:5
6 逄紫千,王富春,严兴科.针灸天枢穴对脾虚泄泻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 .江苏中医药,2005,26(4):27-28. 被引量:41
7 李宜瑞,谢学田,陈晓刚,许双虹,于雷.复感宁对脾虚挟滞小鼠模型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作用的初步研究[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1,7(10C):46-47. 被引量:5
8 王红伟,刘旺根,丁瑞敏.黄芪建中汤对脾虚大鼠血液成分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 .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17(6):16-17. 被引量:36
9 章梅,邱根全,夏天.脾虚患者脂质过氧化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关系[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2):43-45. 被引量:13
10 许辉,陈松,李家邦,朱双罗,李立新,陈继嵩.特异性免疫应答在肝郁证与脾虚证及相互关系的初步研究[J] .中国医师杂志,2002,4(8):829-831. 被引量:16
二级参考文献112
1 逄紫千,赵有霞.不同方法针灸天枢穴对脾虚泄泻证的临床研究[J] .吉林中医药,2004,24(12):10-11. 被引量:10
2 彭成,雷载权.四君子汤抗脾虚动物胃肠细胞损伤的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6):7-10. 被引量:25
3 张万岱,姚永莉,宋于刚.实验脾虚证组织中胃泌素及生长抑素含量变化及其意义[J] .现代消化病及内镜杂志,1998,3(4):31-33. 被引量:4
4 孙恩亭,谢锦玉,李乐红,薛庆海.脾气虚大鼠骨骼肌中某些元素、酶及能荷的变化[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12):736-738. 被引量:24
5 黄海茵,于尔辛.中药对NK、LAK细胞及IL-2活性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4):253-255. 被引量:57
6 赵勇,张玲.中药免疫调节研究进展[J] .中草药,1994,25(11):603-606. 被引量:35
7 张兵,张万岱,李黎波,张振书,周殿元.脾虚证患者胃运动功能的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6):346-348. 被引量:27
8 戴小华,孙弼纲.脾虚患者血清游离氨基酸的变化[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7):403-405. 被引量:11
9 陈家旭,杨维益.中医脾虚证研究的进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3):59-62. 被引量:18
10 郭峰.红细胞免疫研究概况[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5,15(3):181-182. 被引量:78
共引文献419
1 陶彦林,沈漫,黄菲.中医肝郁证与抑郁症的“疏肝解郁”之道:青年人心理健康新视角[J] .心理月刊,2023(24):237-240.
2 胡鑫才.从肾虚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概况[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0(102):212-214. 被引量:2
3 胡若璐(综述),王小颖(综述),张彤(审校),赵文军(审校).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从脏腑辨证角度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病机制[J] .中华男科学杂志,2024,30(3):261-265.
4 王洪海,谢鸣.复合病因造模法致脾虚证大鼠模型在免疫系统方面的变化[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12):41-45. 被引量:36
5 郭华,曲瑞瑶,李利生,常延滨,孟旸,王伟,曾文红,曲柏林.实验性脾虚证大鼠胃肠肽及回肠电—机械活动变化及加味四君子汤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S1):135-137. 被引量:2
6 杨瑛,王青,周联,王培训,罗霞.小鼠PP、MLN和ILN中CD3^+、CD19^+细胞组成差异及四君子汤总多糖对其影响[J] .现代免疫学,2008,28(5):390-393. 被引量:5
7 旷欲胜,王武侠,邱根全.脾虚证大鼠侧脑室注射孤啡肽对脾T淋巴细胞表达IL-2的影响[J] .陕西中医,2008,29(10):1425-1427. 被引量:4
8 陈强松,欧武,黄伟章,李传叶.柴芍六君汤加味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30例[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16(3):238-239.
9 赵琼,徐世军,李秀亮,陈玲,刘彬媛.加味人参乌梅汤对Caco-2细胞脱水模型AQP_4基因表达的影响[J] .中药与临床,2010,1(3):36-39. 被引量:9
10 吴斧平.漫谈旅游美与文学美[J]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2):18-21.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33
1 刘维,王敏华.肺主皮毛在皮肤病论治中的应用体会[J] .陕西中医,2008,29(9). 被引量:7
2 陈洪宇,王永钧.IgA肾病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4,5(7):427-429. 被引量:5
3 徐世杰,肖诚,周桂琴,吕爱平,王安民.实验性脾虚痹证的黏膜免疫学机制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12):35-38. 被引量:17
4 顾恒,鞠梅.皮肤老化和光老化[J] .实用老年医学,2004,18(6):286-288. 被引量:18
5 侯风刚,赵钢,贺宪民.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研究中方法学应用概述[J] .陕西中医,2005,26(5):473-475. 被引量:21
6 衣蕾,聂丹丽.脾虚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8(3):59-61. 被引量:21
7 朱泉.中医证候机理研究思路的反思[J]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0):2816-2817. 被引量:6
8 于赫,孙力.气虚证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中医药信息,2005,22(5):48-51. 被引量:8
9 贾伟,蒋健,刘平,赵立平,陈闽军,周明眉,杨丽萍,王米渠,邱明丰,张永煜.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8):621-624. 被引量:157
10 BHATTACHARYYA T K,THOMAS J R.Histomorpho-logic changes in aging skin:observations in the CBA mouse model[J].Arch Facial Plast Surg,2004,6(1):21-25. 被引量:1
引证文献4
1 冷伟.杨霓芝教授治疗IgA肾病的经验[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8(9):501-502. 被引量:7
2 王锦詠.宫颈原位癌的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5):644-646. 被引量:1
3 林曼,王晖,刘文彬,唐晓峰.气虚发热证家兔皮肤、肺脏、脾脏的形态学变化[J] .广东药学院学报,2010,26(5):504-507. 被引量:1
4 王凌,胡慧,胡镜清,彭锦,徐倩,喻灿.基于文献研究的脾虚证临床检测指标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2016,27(1):252-254.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15
1 戴军有,王琴惠,戴天有,张铎.IgA肾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8):746-748.
2 周柳沙.IgA肾病中医辨证现状及思考[J] .浙江中医杂志,2008,43(9):546-548. 被引量:2
3 杨瑶瑶,花宝金.肿瘤证型与免疫指标关系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9):43-45.
4 王琳.陈以平教授诊治中重症IgA肾病学术思想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11(12):1043-1045. 被引量:18
5 谢增林.中西医结合治疗局灶增生型IgA肾病概况[J] .新中医,2014,46(8):194-197.
6 盛平,林辉国,刘文彬,古炳明,王晖.氮酮对茶碱在气虚家兔皮肤上透过行为的影响[J] .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1):1748-1750. 被引量:2
7 冯婷婷,孙绘,郑启刚.IgA肾病的中医药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162-163.
8 史妍,涂阳科.IgA肾病的中医治疗进展[J] .世界中医药,2016,11(B06):1977-1978. 被引量:1
9 李思琦,张哲,孟健,郑娴,袁东超,王凤荣.脾虚证与能量代谢相关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杂志,2017,44(7):1555-1557. 被引量:9
10 吕林,唐旭东,王凤云,尹晓岚,石啸双,段园志,谢璟仪,张敏.基于内质网应激角度探讨中医脾虚本质[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4):819-823. 被引量:18
1 于静芳,程化奇,万琨,夏振信,代迎,张荣,邓文瑾.补肝益肾糖浆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改变的观察[J] .湖北医学院学报,1990,11(3):276-277.
2 韩秋凤.小儿病毒性脑炎18例护理体会[J] .医学信息,2008,21(7):1196-1197.
3 齐鸣,李胜涛,任佳辉,李果,左冠超.中风先兆中医药研究进展[J] .湖南中医杂志,2015,31(12):178-181. 被引量:3
4 李娟,刘映霞,张俊绮.补中益气汤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4):503-504. 被引量:14
5 董福慧.中医骨伤科痛证分类(三)[J] .现代中医药(北京),2015,0(4):26-29.
6 谢宇霞,皮明钧.“系”理论初探[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9(5):7-7.
7 曹燕,徐世芬.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进展[J] .中医药导报,2013,19(4):83-86. 被引量:9
8 马晨,周惠芳.中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机制调节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12):134-136. 被引量:7
9 姚建斌,刘德桓.高血压病中医证型构成的临床研究[J] .黑龙江中医药,2008,37(3):58-60.
10 赵红,董尚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三)[J] .河北中医,2002,24(12):952-95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