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李初梨的“革命文学”观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倡导“革命文学”的历史语境中,李初梨“革命文学”理论的先锋性引人注目。他在论争中以极力强调文学的阶级性,从而形成他“革命文学”观的显著特色,他在社会尖锐对抗的情形中抓住至关重要和迫切的作家世界观改造问题,强调阶级意识的获得和运用,提出了倾向政治性的无产阶级文学批评标准,为以后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
作者
张江元
机构地区
涪陵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0-82,共3页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李初梨
“革命文学”观
背景
特征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7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26
同被引文献
7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7
1
根据.“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C]附录统计[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被引量:1
2
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被引量:1
3
朱德发等著..20世纪中国文学理性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47.
4
冯奇.
革命文学话语权的建立和发展[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1):46-66.
被引量:7
5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A]..“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上)[1].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62158163166.
被引量:2
6
斋藤敏康,刘平.
福本主义对李初梨的影响——创造社“革命文学”理论的发展[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3):339-360.
被引量:16
7
钱杏邨.批评的建设[J].太阳月刊,1928,(5).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27
1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J].创造月刊,1928,2(1).
被引量:8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3页.
被引量:212
3
.《蒋光慈文集》第4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65页.
被引量:3
4
葛兰西 雷雨 姜丽 张跣译.《狱中札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234页.
被引量:41
5
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J].《文化批判》,1928,.
被引量:2
6
成仿吾.全部的批判之必要[J].创造月刊,1928,(3).
被引量:10
7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J].文化批判,1928,.
被引量:92
8
周扬.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J].红旗,1958,(1).
被引量:34
9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J].太阳月刊,1928,.
被引量:22
10
成仿吾.《祝词》[J].《文化批判》,.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26
1
唐东堰,谢乐发.
日本经历与李初梨革命文学道路[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3,44(2):29-34.
2
白杰.
苏联《文艺政策》在中国的译介传播与本土转化[J]
.军事文化研究,2023,2(1):24-34.
3
张福贵.
青野季吉的“目的意识”论与李初梨的“革命文学”观[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32(2):76-81.
被引量:3
4
朱寿桐.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次浪潮[J]
.河北学刊,2005,25(3):179-184.
被引量:1
5
赵璕.
“革命文学”论争中的“异化”理论——“物化”概念的发现及其对论争分野的重构[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1):63-91.
被引量:9
6
陈红旗.
“日本体验”与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94-97.
被引量:2
7
程凯.
当还是不当“留声机”?后期创造社“意识斗争”的多重指向与革命路径之再反思[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2):28-53.
被引量:10
8
高丽琴.
30年代文学论争与商业化倾向[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4):78-84.
被引量:2
9
王亚平,徐刚.
“五四”与“当代文学”:历史重述中的意义生成与话语转轨[J]
.天府新论,2008(5):126-130.
10
王智慧.
“革了文学的命”——论“革命文学”的艺术缺失[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1-5.
同被引文献
7
1
颜敏.
精神危机:革命文学的征兆[J]
.文学评论,2007(2):132-136.
被引量:4
2
[3]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1.
被引量:4
3
[4]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被引量:2
4
[4]勃克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M].李家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被引量:1
5
[12]蒋光慈.蒋光慈文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被引量:1
6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35年.
被引量:2
7
杨春时.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启蒙主义——现代性视野中的五四文学[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3(5):5-13.
被引量:18
引证文献
1
1
马学永.
断裂,还是延续——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1):19-22.
1
安涛.
论李初梨的文艺思想及其影响[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1):89-93.
2
吴立昌.
论20世纪30年代“京”“海”之争[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2):112-121.
被引量:5
3
廖四平.
托洛茨基与鲁迅[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5(3):88-91.
被引量:1
4
袁良骏.
他俩为何不相互状告[J]
.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4(3):39-39.
5
扶启根.
试论鲁迅在革命文学运动中的姿态与境遇[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28(1):58-60.
6
戴嘉树.
论“革命文学”观的深层诱因[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4):103-107.
7
卢风.
简论叶圣陶小说创作的使命意识[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1(1):28-33.
8
宋浩庆.
《红楼梦》六十四、六十七回辨[J]
.红楼梦学刊,1979(1):223-232.
被引量:2
9
庄平.
《牡丹亭》与《西厢记》女主角形象之比较[J]
.文学教育,2010(19):85-85.
被引量:1
10
胡晴.
成仿吾早期文学观念辨析[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5(2):37-38.
江西社会科学
2005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