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冯友兰“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
被引量:
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是20世纪40年代冯友兰提出的一对方法论概念。这一对方法不仅是冯友兰建构新理学体系的方法,而且是他治中国哲学史的方法。因此也可以说,这一套方法论既是他的哲学方法论,也是他的哲学史方法论。
作者
高秀昌
机构地区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0-89,共10页
Confucius Studies
关键词
哲学方法论
哲学史方法论
“正的方法”
“负的方法”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9
共引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34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19
1
朱光潜.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J].文史杂志,1940,(2).
被引量:1
2
陈家康 物与理.群众,1943,.
被引量:1
3
冯友兰.《新知言》[A]..《三松堂全集》第五卷[C].,.第150页.
被引量:7
4
冯友兰.《新理学》[A]..《三松堂全集》第四卷[C].,.第11页.
被引量:7
5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五卷[M].,.第209页.
被引量:1
6
冯方兰.《新理学存哲学中之地侍及其方法》[A]..《三松堂全集》第十一卷[C].,.第515页.
被引量:1
7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A]..《三松堂全集》第六卷[C].,.第288页.
被引量:2
8
胡军.《冯友兰与逻辑分析法》[M].,..
被引量:1
9
胡军主编..传统与创新 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94.
10
冯友兰.《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A]..《三松堂全集》第十一卷[C].,.第593页.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0
1
宗伟,宗培.
巴门尼德哲学“存在”范畴的纯粹思维向度[J]
.求索,2006(1):138-140.
被引量:1
2
乔清举.
论王恩洋对冯友兰《新理学》的批判及其对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意义[J]
.中国哲学史,2008(1):107-116.
被引量:1
3
夏静.
“体不可说”及其对策[J]
.人文杂志,2009(2):42-47.
被引量:2
4
张汝伦.
察异以求会通--熊十力与西方哲学[J]
.文史哲,2009(4):24-31.
被引量:3
5
胡军.
逻辑分析方法的中国式解读(上)——以冯友兰为核心[J]
.学术月刊,2010,42(2):41-47.
被引量:5
6
胡军.
逻辑分析方法的中国式解读(下)——以冯友兰为核心[J]
.学术月刊,2010,42(3):28-35.
被引量:3
7
李景林.
正负方法与人生境界——冯友兰哲学方法论引发之思考[J]
.中国社会科学,2010(6):66-79.
被引量:12
8
夏静.
如何说气及其蕴涵的一般知识状况[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5):101-105.
9
宛小平.
两种治美学的路径和方法——基于冯友兰和朱光潜的论辩[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6):32-37.
被引量:1
10
何光顺.
老庄的“损”道[J]
.中国文化研究,2012(4):120-125.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34
1
陈晓平.
冯友兰境界说的道儒思想辨析[J]
.中州学刊,1999(3):88-94.
被引量:5
2
高红.
评析康德为审美主体立法[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S4):249-249.
被引量:2
3
张永义.
道家思想对冯友兰“新理学”的影响[J]
.中国哲学史,1999(4):92-98.
被引量:5
4
朱哲.
楚人精神 浪漫哲学──冯友兰道家思想研究疏释[J]
.云南社会科学,1997(2):56-63.
被引量:1
5
彭锋.
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的美学维度[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4(1):57-62.
被引量:8
6
杨翰卿.
冯友兰融道于儒的人生哲学[J]
.哲学研究,1997(8):46-50.
被引量:1
7
孔祥宁,胡伯项.
“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人生哲学的本质特征[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27(1):7-11.
被引量:2
8
张岱年.
论心性与天道──中国哲学中“性与天道”学说评析[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9(2):1-6.
被引量:6
9
程相占.
冯友兰人生境界论的审美维度[J]
.孔子研究,2004(5):19-27.
被引量:9
10
柴文华,周璇.
胡适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个性特征[J]
.哲学研究,2005(2):86-9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4
1
范鹏,马鹏翔.
论冯友兰庄学研究的三个阶段[J]
.甘肃社会科学,2006(2):86-93.
被引量:1
2
郭蕾.
2005年冯友兰哲学思想研究综述[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10-13.
3
宋喻.
先秦儒家对语言哲学的形上追求——以孔子、荀子为例[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3):44-46.
4
雷爱民.
冯友兰“四境界说”的内在理路及其理论困境探微[J]
.广东社会科学,2017(2):68-7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
1
马鹏翔.
自有玄心赏风流--论冯友兰对魏晋玄学研究的贡献[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3):302-308.
被引量:4
2
张少恩.
冯友兰孟子学诠释进路[J]
.中州学刊,2020(8):95-101.
1
马鸿宾.
学习《哲学笔记》中有关哲学史方法论的论述[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1(3):95-97.
2
高秀昌.
从《天人损益论》看冯友兰早期的哲学思想[J]
.中州学刊,2005(2):123-126.
被引量:2
3
金景芳.
关于孔子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
.哲学研究,1979(11):41-43.
被引量:6
4
朱义禄.
黄宗羲哲学史方法论发微——兼论《明儒学案》[J]
.哲学研究,1985(4):55-61.
被引量:5
5
刘美红.
从历史与哲学的分合反思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J]
.广西社会科学,2009(4):39-42.
6
周民锋.
“哲学史即哲学”之四解[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4):111-114.
7
张智彦.
中国哲学史讨论会在太原举行[J]
.哲学研究,1979(11):75-78.
被引量:1
8
东方明.
继續深入討論哲学史方法論問题[J]
.哲学研究,1964(1):30-33.
9
曹树明.
民国时期张岱年先生的二程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5(6):16-24.
10
赵纪彬.
哲学史方法论断想——从春秋的“人”概念看孔子“仁”的思想实质[J]
.哲学研究,1963(1):40-44.
被引量:3
孔子研究
2005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