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人权》
2005年第2期35-36,共2页
Human Rights
同被引文献31
-
1潘绥铭.当前中国的性存在[J].社会学研究,1993(2):104-110. 被引量:15
-
2龚煜汉,李崇行,陈康林,杨志宏,韩越华.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政策倡导的一些体会[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4,20(5):552-554. 被引量:4
-
3林喆.论艾滋病人的权利及其人权保障[J].金陵法律评论,2003(1):3-11. 被引量:6
-
4杨鸿台.对艾滋病患者权利义务的法理思考[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1,15(6):64-67. 被引量:4
-
5王延光.同性恋与艾滋病预防对策[J].浙江学刊,2001(1):89-94. 被引量:14
-
6靳薇.领导干部看艾滋病———知识、观念及决策行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2):18-31. 被引量:8
-
7刘继同.勇于探索 大胆实践——河南省艾滋病致孤儿童救助政策的理论创新[J].社会福利(实务版),2005(10):37-40. 被引量:6
-
8牛彩霞.中国参与艾滋病预防控制的草根非政府组织调研报告[J].中国性科学,2005,14(11):8-17. 被引量:47
-
9夏国美.中国艾滋病社会政策的推进与改革[J].探索与争鸣,2006(11):29-33. 被引量:15
-
10方鹏骞,张佳慧,徐娟.我国艾滋病高危人群定义与范畴的界定[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5):470-471. 被引量:27
引证文献3
-
1徐鸣,杨维多,覃世龙,何钢,彭飞,郑宗明,肖汉,祝琳,胡晓云.某省委党校艾滋病教育培训效果评价[J].医学与社会,2009,22(9):44-45. 被引量:3
-
2彭飞.某省公务员艾滋病教育培训的效果评价[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3,24(1):128-129. 被引量:1
-
3潘绥铭,侯荣庭.中国艾滋病防治事业的价值理念[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6(4):113-119.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9
-
1罗洁.预防艾滋病巡讲培训的健康教育效果快速评估[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3,8(2):99-101. 被引量:1
-
2李宝英,赵兴华,王桂荣.天津市津南区党政干部艾滋病教育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17(6):689-691.
-
3王昕.艾滋病预防干预的“主、客位”视角及其实践操演[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2):77-82. 被引量:6
-
4陈梅.浅析艾滋病防治的重要作用与相关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5):164-164.
-
5严莉萌,王燕婷.上海市艾滋病社会歧视与干预政策评价及其建议[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5,26(6):47-50. 被引量:9
-
6李艳霞.从标签理论解读艾滋病歧视[J].医学与法学,2016,8(2):47-50. 被引量:4
-
7许桂锋,王慧敏,何展,吴玮娴,陈慧雯.茂南区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艾滋病防治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6,32(4):459-461. 被引量:2
-
8孙权,成君琦,徐晓军.中国艾滋病防制过程中的“社会”及其建构[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12):1630-1635. 被引量:4
-
9汪明,黄泽宇.防艾组织何以生存:基于“制度环境—社会需求”的双重视角[J].社会建设,2024,11(1):42-67. 被引量:1
-
1燕继荣.让“两会”成为中国民主的风向标[J].南风窗,2007,0(7):3-3. 被引量:1
-
2曾志杨.由“20万罚款”谈法律的修改完善[J].环境教育,2011(8):57-57.
-
3李修琼.社会转型期多元化的行政法特色[J].行政与法,2008(7):87-90. 被引量:1
-
4钟殿舟.加班费下降,一个似是而非的伪命题[J].信息网络,2008(3):42-44.
-
5赵振海.中学校长必须重视教育质量的管理[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19(1):65-70.
-
6宋玉彬.如何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8):111-113. 被引量:1
-
7贾茂深.做好毕业生就业现念的转变[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20(5):68-68. 被引量:2
-
8门传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4,0(29):85-85.
-
9江显埠.我们是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19(3):53-54.
-
10刘志刚.中宣部、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47-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