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产业结构转化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从介绍产业结构理论的演进入手 ,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 ,分析了我国当前工业化所处的阶段以及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中的一些经验教训 ,希望能够对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
江维
机构地区
宁波大学商学院
出处
《生产力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0-153,共4页
Productivity Research
关键词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
工业化
分类号
F121.3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55
同被引文献
26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5
参考文献
11
1
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2..
被引量:29
2
汪同三,齐建国主编..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321.
3
潘志纯.
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调发展[J]
.宏观经济研究,2002(9):22-25.
被引量:9
4
刘伟.经济发展与结构转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被引量:1
5
杜辉著..产业转型与断层危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88.
6
H·钱纳里 S·鲁宾逊 M·塞尔奎因.吴奇等译.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被引量:3
7
叶航.
后工业化时代的变革——美、日两国比较及对浙江的启示[J]
.浙江经济,2003(10):12-13.
被引量:2
8
薛敬孝,张兵.
论信息技术产业在美国新周期中的作用[J]
.南开经济研究,2003(4):3-9.
被引量:8
9
余典范.
中国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2003,15(12):12-17.
被引量:8
10
张世贤.论产业投资效率与结构变动方向.国民经济管理,2003,(3).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薛敬孝,黄名坤,吴忱.
论经济周期类型与制度演变[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16-26.
被引量:4
2
陆大道等.2002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被引量:1
3
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被引量:2
4
国家统计局.2002年国际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被引量:1
5
黄仁伟,吴雪明.
试析信息技术对美国“新经济结构”的影响[J]
.世界经济研究,1999(6):25-29.
被引量:10
6
林玲.
美国新经济论质疑[J]
.世界经济,2000,23(5):38-45.
被引量:11
7
刘树成,李实.
对美国“新经济”的考察与研究[J]
.经济研究,2000,35(8):3-11.
被引量:115
8
张彬,李获.
90年代美国政府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世界经济研究,2000(6):50-54.
被引量:7
9
沈大勇.
知识经济与美国“新经济”[J]
.世界经济研究,2000(5):65-69.
被引量:4
10
芮锋,臧武芳.
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周期的影响[J]
.世界经济研究,2001(2):14-17.
被引量:3
共引文献
55
1
王洪庆,朱荣林.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途径新探[J]
.经济纵横,2004(7):18-20.
被引量:16
2
喻朝阳,胡青龙,何军.
外商直接投资与西部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的实证分析[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8(4):69-74.
被引量:1
3
江维,孙伍琴.
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转化——结合产业理论考察宁波产业发展道路[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1):133-137.
被引量:6
4
郭艳华.
广州与珠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目标选择与发展方向[J]
.珠江经济,2005(6):26-34.
5
陈淑娴.
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中的产业结构因素[J]
.物流科技,2005,28(8):80-82.
被引量:7
6
李贻宾.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浅析[J]
.世界经济情况,2005(18):22-25.
7
任振东.
重庆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比较[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15(B09):60-61.
被引量:2
8
钟志华,贾宜.
甘肃产业结构的逆向演变及其调整路径选择[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6):141-145.
被引量:4
9
翟仁祥,李清.
东陇海产业带产业结构演进研究[J]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4X):67-69.
10
薄生荣,陈杰.
山西加工工业和制造业发展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05(12):123-124.
同被引文献
26
1
任保平.
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战略定位[J]
.社会科学辑刊,2004(5):70-74.
被引量:3
2
邵国华.
我国工业化发展模式及其战略探讨[J]
.生产力研究,2004(9):125-126.
被引量:3
3
何凡.
论新型工业化道路所决定的技术进步路径[J]
.天府新论,2005(2):62-64.
被引量:1
4
夏琼,王志红.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选择[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29-32.
被引量:3
5
康爱荣.
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J]
.企业经济,2005,24(3):8-9.
被引量:6
6
周春芸,张志良.
经济增长的区域特征:来自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证据——以甘肃为例[J]
.生产力研究,2005(2):23-25.
被引量:2
7
吴敬琏.
“十一五”时期必须认真解决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的问题[J]
.中国经贸导刊,2005(6):12-13.
被引量:5
8
陈文通.
对“重化工业新阶段论”的争论和评析[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9(2):76-83.
被引量:8
9
徐康宁,王剑.
中国工业化进程:国际比较与复合型发展战略取向——关于我国是否能跨越重化工业化阶段的研究[J]
.江海学刊,2005(3):63-69.
被引量:10
10
陈元刚.
“新型工业化”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J]
.江苏商论,2005(4):145-146.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3
1
顾海兵,朱绍格.
新型工业化:压力与对策[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1):1-6.
被引量:1
2
汪慧玲,景文宏,戴石.
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体系互动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态模型[J]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4):30-31.
被引量:3
3
李宇鹏,樊雪梅.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唐山市产业结构调整[J]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35-3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5
1
赵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广东“十一五”经济发展[J]
.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6(4):102-105.
2
王富贵,汪慧玲.
陕西省建设科技创新型省区的路径探究[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22(5):39-44.
被引量:1
3
杨洁,刘彩霞,韩苗苗.
加快唐山市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57-60.
4
张式恩.
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科技创新战略——来自河南新乡的实践经验[J]
.价值工程,2015,34(23):29-31.
被引量:1
5
丁镭,贡金涛.
中国科技创新和城镇化关系的演进特征和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计量与可视化分析[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1):43-49.
1
魏晓蓉,师迎祥.
日本产业结构转换的运行机理及其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启示[J]
.甘肃社会科学,2009(4):65-68.
被引量:5
2
靳卫东,周光锋.
产业结构转化的增长与就业效应——基于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经验研究[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4):32-36.
被引量:16
3
汪秀,田喜洲.
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研究综述[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2):28-34.
被引量:18
4
王伟.
产业结构转化视角下的人力资本区域经济增长作用思考[J]
.长江论坛,2017(1):41-44.
5
靳卫东.
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转化的动态匹配效应——就业、增长和收入分配问题的评述[J]
.经济评论,2010(6):137-142.
被引量:141
6
江维,孙伍琴.
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转化——结合产业理论考察宁波产业发展道路[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1):133-137.
被引量:6
7
周少甫,王伟,董登新.
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30(8):65-77.
被引量:99
8
李志榕.
推动山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初探——以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2012,0(12X):21-23.
9
鲁瑞娟.
山东省人力资本基础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阶段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4):14-15.
10
张亚峰.
区位理论视角下河南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J]
.商业时代,2014(19):133-135.
被引量:1
生产力研究
2005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