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国学”宣言──为中华科技传统走向未来敬告世界人士书
被引量:13
出处
《汉字文化》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4,共4页
Sinogram Culture
同被引文献143
-
1钱慧真.试论中国古代名物研究的分野[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6):35-37. 被引量:3
-
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15-38. 被引量:1276
-
3宋正海.古代科学遗产与当代四化建设[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1987,24(1):53-60. 被引量:1
-
4I.普里高津,罗长海.时间的新发现[J].世界哲学,1991(2):25-33. 被引量:2
-
5宋正海.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的现代科学价值的发现——从莱布尼茨、白晋到李约瑟[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7,6(3):193-202. 被引量:3
-
6宋正海.中国古代传统地球观是地平大地观[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5(1):54-60. 被引量:3
-
7张岱年.如何研究国学[J].文史哲,1994(3):32-33. 被引量:3
-
8钱学敏.钱学森关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构想及其“大成智慧学”[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5):1-10. 被引量:10
-
9王小林.“国学”的迷思[J].书城,2011(3):19-29. 被引量:2
-
10陈国峰.高等教育的民族传统:三个维度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7):1-8. 被引量:2
引证文献13
-
1陈国峰.论高等教育民族传统的创造性转化[J].高等教育研究,2020,0(1):9-17. 被引量:3
-
2王前.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1):63-67. 被引量:3
-
3朱漂漂,杨秀英.论海洋文化框架内的中国古代涉海自然科学——以海洋潮汐学发展为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31(1):22-25. 被引量:2
-
4李世煇.科技自主创新与中西文化互补之我见——六个典型实例的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05,7(4):11-21. 被引量:6
-
5孙关龙.21世纪是发扬光大自然国学的世纪(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5):86-90. 被引量:1
-
6宋正海.竺可桢:开发中国科学传统现代科技创新功能的奠基人——庆祝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50周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6):7-13. 被引量:1
-
7黎康,王一平.中国传统科学内在价值的现代审视[J].江西社会科学,2007,27(11):58-63.
-
8刘华杰.理解世界的博物学进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6):17-23. 被引量:11
-
9董恩林.“国学”之争检讨[J].中国文化研究,2013(3):11-21. 被引量:1
-
10秦海.鲜明的学术创新风貌——评《自然国学丛书》[J].中国图书评论,2014,37(7):123-126.
二级引证文献29
-
1吴孟显.取象比类与城市意象:中国古代城市的形象塑造——以泉州城为例[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50-54. 被引量:1
-
2李世煇.科技自主创新与中西文化互补之我见——六个典型实例的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05,7(4):11-21. 被引量:6
-
3符友丰.扁鹊传统的古今对话与反思[J].中国工程科学,2005,7(12):7-16. 被引量:2
-
4商宏宽.易之四义的现代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4(6):167-168.
-
5王树人.中国的“象思维”及其原创性问题[J].学术月刊,2006,38(1):51-57. 被引量:45
-
6李世煇.典型信息法:中西文化互补与科学技术创新案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18-23.
-
7刘华杰.博物学、科学传播与民间组织[J].科普研究,2011,6(3):32-38. 被引量:3
-
8刘兵.博物学科学编史纲领的意义[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6):12-14. 被引量:2
-
9金丽.“美善尚柔”中医文化品格探赜——科技文化史与系统科学启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2):86-89.
-
10李才华.整体科学的研究方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3(1):84-89.
-
1孙关龙.论先秦自然国学——兼评中国自然国学史上的一次大断裂(摘要)[J].学习与探索,2004(6):179-181. 被引量:1
-
2历史上的在华洋人[J].新民周刊,2012(25):33-33.
-
3林正秋.北宋杭州三大科学家[J].杭州科技,2008,29(1):56-57. 被引量:1
-
4周九香.郭沫若与李约瑟[J].郭沫若学刊,1997(3):70-72. 被引量:1
-
5张恒涛.李约瑟首提“四大发明”[J].党的生活(云南),2014,0(7):48-48.
-
6王振伦.宋代三大发明——中国科技史上最大的问题[J].智富时代,2015(S1).
-
7宝鸡学人[J].宝鸡社会科学,2008,0(1):51-51.
-
8科技哲学研究生导师孙慕天教授[J].北方论丛,1995(4):114-114.
-
9张春美 教授[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9(3).
-
10吴志菲.龚育之:严谨的学者[J].长寿,2006(3):42-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