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多维 进程 互动——评詹姆斯·费伦的后经典修辞性叙事理论 被引量:49

Multidimensional, Dynamic, Synergistic: On James Phelan's Postclassical Rhetorical Narrative Theory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以结构主义叙事学和经典小说修辞学为参照 ,评述了詹姆斯·费伦的后经典修辞性叙事理论。本文指出费伦的理论模式以 (人物与读者的 )“多维”、(叙事的 )“进程”、(作者、文本与读者的 )“互动”为主要特征。本文较为深入地评介了这些特征 ,并澄清了有关混乱。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西方叙事理论引起了国内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迄今为止 ,一般都聚焦于经典叙事理论 ,忽略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叙事理论的新发展。费伦的模式以其多维的观察角度、动态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构成了西方后经典叙事理论的一个亮点 ;对于我国的叙事理论来说 。
作者 申丹
出处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11,共9页 Foreign Literatur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3

  • 1James Phelan, Reading People, Reading Plots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James Phelan, Narrative as Rhetoric(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6). 被引量:1
  • 2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26.
  • 3[4][5][6][7][10][11][12][13][19]James Phelan, Reading People, Reading Plots,pp.9- 14,p.9,p. 11,p. 10,p. 11,p. 14,p. 11,p.90,p.14,p.93. 被引量:1
  • 4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fifth edition, vol. 1,p.2012. 被引量:1
  • 5[17][21][22][23][24][25]James Phelan , Narrative as Phetoric , p . 29 , pp .145-149,p. 147, p. 142,pp. 89 - 90, p.90, p. 19. 被引量:1
  • 6"元小说"情况略有不同.元小说作者(通过叙述者)对自己创作人物之过程的戏仿,可以说是对人物"与生俱有"的虚构性的一种有意利用,利用它达到某种主题目的. 被引量:1
  • 7Peter J. Rabinowitz, "Truth in Fiction: A Reexamination of Audiences," Critical Inquiry 4( 1976), pp. 121 - 41; James Phelan,Narrative as Rhetoric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6),pp.139- 141, 215-218. 被引量:1
  • 8Rabinowitz, Before Reading (Ithaca: Coruell University Press,1987). 被引量:1
  • 9应该指出的是,费伦对这两种读者的定义存在有待澄清之处.费伦对"作者的读者"作了如下界定:"作者在建构文本时假定的理想读者,能完全理解文本.与'叙述读者'不同,作者的读者在阅读虚构作品时,心里明白人物和事件是虚构的建构物,而非真人和史实"(Narrative as Rhetoric,215页).但在界定"叙述读者"时,费伦却提出"叙述读者的位置跟受述者的位置一样,均被包含在作者的读者的位置之内"(上引书218页).若仔细考察一下费伦的定义,则不难看出,在"作者的读者"的位置里,并没有"叙述读者"的容身之地.这两种读者位置对应于实际读者的阅读意识中的两个不同部分,因此为并行性质,而非涵盖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1
  • 10James Phelan, Worlds from Words: A Theory of Language in Fiction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1).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423

引证文献49

二级引证文献42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