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史》与近二十年体育史研究的发展轨迹
被引量:1
出处
《体育文史》
2000年第5期41-42,18,共3页
同被引文献59
-
1黄汉升.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特征[J].体育科学,1999,19(2):6-10. 被引量:61
-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21世纪展望[J].体育科学,1999,19(2):33-36. 被引量:51
-
3王健.体育专业教育中的“学科”与“术科”问题[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4(4):49-53. 被引量:16
-
4袁旦,赵玉亭.再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进入体育科学技术领域的必然性——带动体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科学[J].体育科学,1984,5(4):79-86. 被引量:5
-
5任海,李元伟,王凯珍,丁鹏,许琦.高等体育院校“学科”、“专业”和课程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课程合理性的探讨之一[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14(1):2-8. 被引量:33
-
6聂啸虎.谈谈德国的“体育”概念明确化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1996(1):50-52. 被引量:3
-
7张岩.体育科学学科结构的优化[J].体育与科学,1992,13(2):5-7. 被引量:4
-
8熊斗寅.初论体育学的科学体系[J].中国体育科技,1983,19(2):18-26. 被引量:21
-
9过家兴.体育科学领域里的新学科——运动训练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2,6(3):79-81. 被引量:12
-
10熊斗寅.体育比较学简介[J].体育科学,1982,3(1):93-9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9
-
1郑向敏.体育旅游:理论、方法与研究框架[J].社会科学家,2020,35(7):9-18. 被引量:15
-
2文安,魏中.双一流场域下体育专业本科与研究生实践教学的思考[J].内江科技,2022,43(8):83-84. 被引量:2
-
3齐大路,黄汉升.学科形态演变视角下中国体育学发展的历程、谱系及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46(1):79-92. 被引量:4
-
4刘翔.《体育学学科体系的重构研究》评介[J].运动,2018(4):67-68.
-
5周宁.中国体育学研究困境与出路[J].体育学研究,2018,1(1):21-29. 被引量:1
-
6李博,王雷.学科建构路径视域下体育学演进历程探微[J].体育科学,2019,39(12):3-13. 被引量:12
-
7秦曦,魏向清.基于“NUTERM”汉英双语数据的中国的体育学术语体系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32(1):43-48. 被引量:3
-
8孙旭静,付杰.对我国体育概念研究的反思与超越[J].体育学刊,2020,27(4):14-20. 被引量:9
-
9胡勇波.体育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差异性研究[J].灌篮,2019(36):35-35.
-
10杨桦,仇军,陈琦,孙晋海,方千华,韩春利,周良君,王雷,钟建伟.新时代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国家“十四五”体育学发展规划调研分析[J].体育科学,2020,40(8):3-26. 被引量:76
-
1新春寄语[J].体育文史,2001(1):1-1.
-
2王亚慧,何叶.武术技法的演变轨迹[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16(4):38-39. 被引量:1
-
3高明,季楚轩.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中国体育史研究[J].兰台世界(上旬),2014(11):126-127.
-
4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简介[J].乒乓世界,2016,0(6):145-145.
-
5李金梅,李重申.敦煌文献与体育史研究之关系[J].敦煌研究,2002(2):44-46. 被引量:3
-
6郑勤,王玉德,张霞.武术古籍整理与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1):123-127. 被引量:10
-
7徐莉.体育史学科系列课程教学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9(3):55-56.
-
8邢末.浅析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意义[J].才智,2015,0(11):43-43.
-
9陈雅玲,吴光远,黄松明.试论“文革”后我国体育图书事业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8(7):20-22.
-
10陈蓓.从私人收藏到私人博物馆 中国收藏家的演变轨迹[J].投资有道,2012(8):124-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