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5-109,共35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参考文献3
-
1张东荪.《中西思想之根本异点》,《理性与良知—张东荪文选》.第289-290页. 被引量:1
-
2马赫.《感觉的分析》[M].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3页. 被引量:5
-
3罗钢著..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299.
同被引文献69
-
1徐强.汪曾祺未竟的“汉武帝”写作计划[J].新文学史料,2020,0(1):24-29. 被引量:2
-
2吕黎.开场白:文学考古学何为?[J].文化与诗学,2019(2):26-32. 被引量:1
-
3王富仁.鲁迅与中国文化(四)[J].鲁迅研究月刊,2001(5):4-17. 被引量:7
-
4王富仁.鲁迅与中国文化(五)[J].鲁迅研究月刊,2001(6):4-13. 被引量:7
-
5麦家.我用大脑写作[J].黄河文学,2008(5):29-30. 被引量:1
-
6妥佳宁.自我复仇——《哈姆雷特》与《铸剑》[J].江苏社会科学,2007(S1):140-142. 被引量:2
-
7王富仁.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上)[J].鲁迅研究月刊,1999(9):49-57. 被引量:15
-
8胡辉杰.从目连戏看鲁迅和他的文本世界[J].鲁迅研究月刊,1999(7):31-37. 被引量:3
-
9王富仁.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下)[J].鲁迅研究月刊,1999(10):42-55. 被引量:31
-
10刘美景.中国近代短篇小说的时间(札记)[J].明清小说研究,1998(2):199-211. 被引量:2
引证文献12
-
1桂尽贤.“反思”和“修复”:两种乡愁乌托邦的现代生成和文学表达——以1920年代鲁迅与废名的乡土小说为中心[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1(1):381-396. 被引量:2
-
2张卫中.从“史传”模式到现代叙事——“文”、“史”观念的分离与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J].天津社会科学,2007(1):99-103. 被引量:2
-
3宋雪莹.变异之美:西方文体学视角下的鲁迅[J].考试周刊,2010(3):27-29. 被引量:1
-
4李宗刚.《孔乙己》:在文学史书写中的变迁[J].东岳论丛,2012,33(4):22-27. 被引量:10
-
5胡志明.故事如何新编——论《故事新编》的时间诗学[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4):129-134. 被引量:5
-
6杨程.在时间中解读鲁迅——评胡志明著《鲁迅小说的时间诗学》[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7,34(6):48-49.
-
7邓淦元.浅论王富仁的鲁迅研究特征[J].文学教育,2018,0(23):14-16.
-
8龚金平.误读与重构——论鲁迅小说的电影改编[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4(6):50-57. 被引量:1
-
9李屹.幽灵的复仇和弱者的革命——鲁迅《铸剑》与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对读记[J].鲁迅研究月刊,2019(2):76-85. 被引量:3
-
10董婕,张学敏.“生死场”上的隐喻和洞见--萧红抗战小说研究[J].当代文坛,2020(6):218-223.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26
-
1贺凝.对“鲁迅与电影”相关研究的归纳与思考[J].华夏文化论坛,2023(4):121-129.
-
2宋词,黄华.论《生死场》中的动物性书写[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1,38(3):65-70. 被引量:1
-
3李宗刚.父权缺失与孔乙己的人生悲剧[J].鲁迅研究月刊,2013(4):4-11. 被引量:2
-
4崔云伟,刘增人.2012年鲁迅研究述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6-113.
-
5崔云伟,刘增人.2012年鲁迅作品研究中的几个亮点[J].泰山学院学报,2013,35(5):64-71. 被引量:2
-
6刘希云.论现代评论派对五四启蒙传统的继承[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9(2):62-78.
-
7黎保荣,胡宛君.日常生活对理想家园的入侵——鲁迅《幸福的家庭》中的“劈柴”意象与刘震云《一地鸡毛》中的“豆腐”意象的内涵及功能比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9(7):40-45. 被引量:1
-
8袁园.新时期历史小说的本土化叙事[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5(4):22-29.
-
9崔云伟.2015年鲁迅研究述评[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3):91-99. 被引量:1
-
10姜振昌,左甜甜,王格林,沈君丽.2015年中国鲁迅研究[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16(4):1-11.
-
1罗伯特·弗罗斯特.密坐[J].满分阅读(高中版),2014(11):58-58.
-
2张兴德.宝玉黛玉之间矛盾纠葛描写的特点及其哲理意义[J].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7,27(4):50-52.
-
3曾亚军.《变形记》的荒诞性[J].飞天,2010(22):48-49.
-
4张兴德.《红楼梦》对奴仆之间矛盾的描写及其哲理意义(上)[J].铜仁学院学报,2007,1(1):43-46. 被引量:1
-
5张兴德.《红楼梦》对奴仆之间矛盾的描写及其哲理意义(下)[J].铜仁学院学报,2007,1(2):49-52.
-
6董玥.《日瓦戈医生》浅析[J].国外文学,1989(1):97-102. 被引量:1
-
7喻军华.回不去的从前[J].文学与人生,2009(7):75-76.
-
8沈晓娇.从哲理意义上解读《桃花扇》[J].管理观察,2009(31):275-275.
-
9李德义,侯园园,王瑞.论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生态观[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98-99. 被引量:2
-
10张东海.秋夜冥想[J].散文诗(下半月.校园文学),2015,0(7):1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