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高等教育集聚起因分析
被引量:
20
The Cause for Higher Education Clusters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高等教育集聚”作为一种现象已经存在。由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外界的压力,高等教育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走教育集聚的道路已经形成趋势,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办高校就是最好的例证。但这种集聚才刚刚起步,如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集聚的功能,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
作者
闻曙明
施琴芬
机构地区
苏州大学校长办公室
苏州大学科研处
出处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15,共3页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基金
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重点项目[BR2004009]
关键词
高等教育集聚
起因
分类号
G64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50
同被引文献
215
引证文献
20
二级引证文献
61
参考文献
3
1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1997.
2
胡汉辉,倪卫红.
集成创新的宏观意义:产业集聚层面的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2(12):35-37.
被引量:29
3
倪卫红,董敏,胡汉辉.
对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规律的理论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3(11):140-144.
被引量:23
二级参考文献
9
1
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被引量:2
2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被引量:28
3
石培哲.
产业集聚形成原因探析[J]
.机械管理开发,1999,14(4):18-20.
被引量:19
4
江辉,陈劲.
集成创新:一类新的创新模式[J]
.科研管理,2000,21(5):31-39.
被引量:111
5
盖文启,朱华晟.
产业的柔性集聚及其区域竞争力[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21(10):25-30.
被引量:114
6
徐康宁.
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
.中国工业经济,2001(11):22-27.
被引量:326
7
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
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
.经济经纬,2002,19(2):18-21.
被引量:238
8
胡汉辉,倪卫红.
集成创新的宏观意义:产业集聚层面的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2(12):35-37.
被引量:29
9
董敏,倪卫红,胡汉辉.
产业集聚与供应链联盟——两种创新战略的比较研究及发展趋势分析[J]
.现代经济探讨,2003(3):36-38.
被引量:15
共引文献
50
1
程广文,孙晓敏.
本科职业教育:概念、属性及实践策略[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40(3):92-98.
被引量:2
2
宋杰鲲,张在旭,张宇.
我国油田化学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07(19):115-116.
3
王春花,彭富国.
湖南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企业发展研究[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1):40-42.
4
李岚.
重视中小企业集群与创新的培育及发展[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23(9):24-27.
5
邵莉莉,黄凯.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模式探究[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S2):66-68.
被引量:4
6
刘岩岩.
福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研究--基于区位熵的视角[J]
.经济视野,2013(19).
7
李文博,郑文哲.
企业集成创新的动因、内涵及层面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9):41-46.
被引量:51
8
闻曙明,施琴芬,杭雪花.
产业集聚过程中知识创新活动的出场路径分析[J]
.科技与经济,2005,18(5):14-18.
被引量:4
9
肖宏.
专业文献情报机构信息服务的集成创新[J]
.图书馆杂志,2005,24(11):42-44.
被引量:4
10
李立.
论科技资源集成的类别、诱因和路径[J]
.理论学刊,2005(12):51-53.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215
1
盛彦文,骆华松,宋金平,赵金丽,张学波.
中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J]
.地理研究,2020,0(2):257-271.
被引量:63
2
吴传清,李浩.
关于中国城市群发展问题的探讨[J]
.经济前沿,2003(3):29-31.
被引量:19
3
靳卫东,张自如,何丽.
我国高等教育的空间集聚与劳动力流动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3):93-98.
被引量:6
4
郑霞,骆小民.
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和谐性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2010(4):160-162.
被引量:13
5
牛丽玲.
从发展规划角度看高校战略联盟[J]
.教育探索,2012(6):22-23.
被引量:2
6
何浩,严整.
四川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探讨[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1(S1):28-32.
被引量:5
7
秦苏滨,蔡永飞.
我国高校布局的非均衡性及其调适[J]
.重庆社会科学,2008(11):112-116.
被引量:4
8
耿骞,Charles T.Townley,黄崑.
知识管理在中美教育机构中的应用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4-31.
被引量:16
9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
.经济研究,2004,39(10):35-44.
被引量:5561
10
陈钊,陆铭,金煜.
中国人力资本和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对于面板数据的估算[J]
.世界经济,2004,27(12):25-31.
被引量:397
引证文献
20
1
张杨,胡永钢,董蒙.
高等教育资源集聚促进区域创新生态发展的策略研究[J]
.教育探索,2021(12):41-43.
被引量:1
2
梁传杰,吴晶晶.
汇聚还是分散:区域高校布局的价值选择[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1):134-139.
被引量:3
3
闻曙明,施琴芬,王剑敏.
高等教育集聚与高校隐性知识管理互动分析[J]
.江苏高教,2006(1):21-23.
被引量:13
4
沙迪.
关于大学集群的思考[J]
.高校教育管理,2007,1(4):1-5.
被引量:11
5
易明,郑珊珊,陈伟.
我国民办高校地方集聚的经济学分析[J]
.大众商务(教育版)(民办教育研究),2005(5):18-20.
6
潘海生,周志刚.
高校集群:高校集聚的本质与研究视角[J]
.未来与发展,2009,30(11):78-81.
被引量:9
7
潘海生,周志刚.
大学集群竞争优势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7):140-143.
被引量:4
8
陈慧青.
高校集中分布与分散分布模式的成因探讨[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9(12):1-3.
9
彭昊,蔡莹,姜正国,聂劲松.
近十年国内大学集群研究的评析与展望[J]
.当代教育论坛,2013(5):44-51.
10
王传荣,梁雪,商海岩.
中国高等教育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4):75-82.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61
1
张杨,胡永钢,董蒙.
高等教育资源集聚促进区域创新生态发展的策略研究[J]
.教育探索,2021(12):41-43.
被引量:1
2
雷志柱,雷育生.
基于信任视角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J]
.高教探索,2011(2):125-130.
被引量:6
3
肇洋.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策略研究[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1):92-94.
被引量:7
4
李斌斌,柳建设.
论大学知识管理的障碍及对策[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90-92.
5
乔闻钟,郭岚,廖方伟.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困境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5):659-662.
被引量:19
6
潘海生,周志刚.
高校集群:高校集聚的本质与研究视角[J]
.未来与发展,2009,30(11):78-81.
被引量:9
7
雷志柱,雷育生.
基于理性行为理论视角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分享实证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6):82-85.
被引量:7
8
魏小鹏.
高等教育强国目标下的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建设[J]
.中国高教研究,2010(8):8-12.
被引量:8
9
张露,童泽平,欧光军,戴娜,蒋燕萍,曾彩霞.
武汉地区大学集群对武汉经济发展的促进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1,31(4):157-160.
被引量:1
10
潘海生,周志刚,苑林峰.
大学集群本质探悉与动力机制分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82-86.
被引量:2
1
余芬勤,姜瑞强.
农村中学教师“厌教”心理的起因分析[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1):32-34.
2
闻曙明,施琴芬,王剑敏.
高等教育集聚与高校隐性知识管理互动分析[J]
.江苏高教,2006(1):21-23.
被引量:13
3
孙大风.
我院引才聚才工程建设之我见[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2):90-92.
4
向煜.
名校会说话,集聚更有力量[J]
.现代苏州,2012(21):30-33.
5
徐树芝,张克刚,王鑫福.
育才先聚才——潍坊学院[J]
.新世纪领导者,2006(11):51-51.
6
唐盛昌.
发挥党建优势 建设人才高地[J]
.思想.理论.教育,2001(12):20-22.
7
董西运,郭建立.
追求卓越 加速跨越[J]
.决策探索,2007(07B):32-33.
8
苟军平.
新时期高校引才聚才方略[J]
.求贤,2006(7):35-36.
9
凝聚才有战斗力——葫芦岛市商业银行思想政法工作一览[J]
.党史纵横,2005(12).
10
廖肇弘.
从“招商引资”到“聚才引智”[J]
.中国远程教育,2011(18):88-89.
江苏高教
2005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