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文学理论的生死性——兼谈陶东风主编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
被引量:
7
The Life and Death Nature of Literature Theory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文学理论的历史性与问题性当落实为它的生死性,由此,才能杜绝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中的本质主义。
作者
余虹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2-84,共3页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词
文学理论
历史性
生死性
分类号
I02 [文学—文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6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26
1
杜书瀛.
新时期文艺学反思录[J]
.文学评论,1998(5):77-88.
被引量:26
2
林兴宅.
旧文艺学体系的哲学反思[J]
.社会科学战线,1995(6):9-18.
被引量:2
3
余虹.
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J]
.戏剧艺术,2003(1):112-112.
被引量:4
4
蒋济永.
补牢:对“当代文艺理论危机”的再叙述──答亡羊先生[J]
.柳州师专学报,1995,10(3):27-29.
被引量:3
5
余虹.
德里达:解构哲学化的文学批评[J]
.外国文学研究,2004,26(1):7-15.
被引量:4
6
朱立元,张诚.
文学的边界就是文艺学的边界[J]
.学术月刊,2005,37(2):5-10.
被引量:23
7
蒋济永.
当代文艺理论的危机(之二)——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倾向[J]
.柳州师专学报,1994,9(1):34-39.
被引量:3
8
J·希利斯·米勒,国荣.
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
.文学评论,2001(1):131-139.
被引量:515
9
鲁枢元.
人类纪的文学使命:修补精神圈[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2):90-93.
被引量:12
10
赖大仁.
文学研究:终结还是再生?——米勒文学研究“终结论”解读[J]
.学习与探索,2005(3):102-108.
被引量:22
引证文献
7
1
宁凡,普通.
关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333-334.
2
李夫生.
批判“米勒预言”的批判——近年来有关“文学终结论”争议的述评[J]
.理论与创作,2006(5):7-11.
被引量:12
3
陈庆祝.
文论功能:文论身份建构的逻辑起点[J]
.文艺研究,2007(7):167-169.
4
石凤珍.
重塑文艺学观念的思考——兼谈文学理论教材的历史化与地方化重建思路[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3):82-84.
5
时胜勋.
当代中国文艺学学科反思的思想史意义[J]
.当代文坛,2009(3):23-26.
被引量:2
6
闫听.
反思本质思维如何进入文学认识[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0(1):69-72.
被引量:1
7
唐铁惠.
“反本质主义”的佯谬与霸权意识[J]
.长江学术,2006(4):17-20.
二级引证文献
15
1
何建良.
艺术终结研究中的两个问题[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34-37.
被引量:4
2
何建良.
艺术终结研究:现状与问题[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1):38-43.
被引量:3
3
王卫,董丽.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20-22.
4
汤拥华.
文学终结论:文学理论的救赎与反思[J]
.文艺争鸣,2008(3):89-96.
被引量:2
5
辛楠.
对“文学终结”问题的再认识——兼论技术对艺术的影响[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9(2):51-55.
被引量:2
6
李文英.
J·希利斯·米勒“文学消亡论”研究综述——兼谈文学的价值取向问题[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2):22-26.
被引量:1
7
闫听,李森.
试论西方语境中“反本质主义”文学认识的两个向度——德里达与维特根斯坦[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75-81.
8
苗田.
文学终结论争的存在论反思[J]
.社会科学,2011(11):183-192.
9
刘大先.
新媒体时代的多民族文学——从格萨尔王谈起[J]
.南方文坛,2012(1):62-67.
被引量:10
10
刘慧姝.
文化消费与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型[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28(2):73-76.
被引量:1
1
观点[J]
.学习博览,2008,0(11):6-7.
2
靳大成,陶东风.
对“人文精神”寻思的寻思[J]
.文艺争鸣,1996(1):14-19.
被引量:3
3
李涛.
“后本质主义”文艺学真的可能?——“反本质主义”文艺学批判的再批判[J]
.东方丛刊,2007(4):104-115.
被引量:3
4
霍伟.
陶东风反本质主义文艺观述评[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5(8):43-45.
5
张海涛.
古典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照面——评童庆炳、杨春时、陶东风的文学理论教材[J]
.社会科学家,2011,26(4):135-139.
6
田丽.
浅析“文化诗学”[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6,0(1):90-92.
7
孙恒存.
思辨转向与文学本质——兼评陶东风、南帆的反本质主义文学思想[J]
.山东文学,2017,0(2):112-116.
8
胡友峰.
跨文化语境下文学理论的书写困境[J]
.当代文坛,2012(6):30-33.
被引量:1
9
殷宪力.
新时期文学观念的演变及思考——以几本文学理论教材为例[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23(8):16-18.
被引量:2
10
杨春时.
后现代主义与文学本质言说之可能[J]
.文艺理论研究,2007(1):11-16.
被引量:40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