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旧经学向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转变——吴承仕学术成就初探
被引量:2
出处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7-53,共7页
Historiography Bimonthly
参考文献19
-
1商衍鎏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352.
-
2民国《歙县县志》. 被引量:1
-
3《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11页. 被引量:2
-
4吴承仕.《竹帛上的周代的封建制与井田制》[J].文史,1934. 被引量:1
-
5《吴承仕研究资料集》,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234页. 被引量:1
-
6《吴承仕诞生百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8页,第126-139页. 被引量:1
-
7《吴承仕文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3页,第249页,第72页,第13页,第227页,第237页. 被引量:2
-
8文史,1934. 被引量:1
-
9文史,1934. 被引量:1
-
10吴承仕.《一二·一二的示威游行与学运》[J].时代文化,193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56
-
1黄寿祺.略述先师吴承仕先生的学术成就[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1-12. 被引量:4
-
2陆宗达.从旧经学到马列主义历史哲学的跃进——回忆吴承仕先生的学术成就[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13-15. 被引量:3
-
3胡云富,侯刚.吴承仕传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16-30. 被引量:5
-
4章念驰.从学者到战士——论章太炎、吴检斋师生[J].史林,1991(4):15-22. 被引量:3
-
5朱希祖.整理中国最古书籍之方法论[J].北京大学月刊,:33-33. 被引量:2
-
6钱玄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A]..钱玄同文集(第四卷)[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被引量:6
-
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被引量:92
-
8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被引量:54
-
9章太炎.国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1.. 被引量:28
-
10李大钊.史学要论[A]..李大钊文集: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被引量:5
-
1哲人其萎 精神永存——沉痛悼念张岱年先生[J].中国哲学史,2004(2).
-
2谈家桢.怀念沈志远先生[J].群言,2002,0(12):32-32.
-
3金冲及,张燚明.金冲及先生治学答问[J].史学月刊,2014(5):119-131. 被引量:3
-
4周少川.陈垣晚年史学及学术思想的升华[J].史学史研究,2000(4):11-19. 被引量:5
-
5杨渭生.司马光与《资治通鉴》[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2(1):99-108.
-
6刘子平,刘复生.邹容何时东渡日本[J].史学月刊,1983(6):81-82.
-
7郑师渠.近代史研究应当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J].近代史研究,1996(6):31-35.
-
8庞士让.义和团运动时期的爱国主义新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25-33.
-
9张艺媛.浅谈历史观与历史哲学——兼论马克主义历史哲学和唯物史观之关系[J].美与时代(美学)(下),2014(12):40-41. 被引量:2
-
10苏红,张咏梅.《论持久战》:运用辩证和历史唯物论的典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3(3):46-50.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