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山东化工》
CAS
1993年第4期26-28,共3页
Shandong Chemical Industry
同被引文献12
1 谢林.共沸精馏生产无水酒精的技术[J] .酿酒科技,1994(4):52-55. 被引量:7
2 马惠良,王成习,周金汉.食用酒精差压精馏塔系操作压力的优化[J] .食品与发酵工业,1996,22(6):66-69. 被引量:1
3 Song Yunan(宋运安).共沸精馏法从未加氢裂解汽油中提取纯苯[J].Li aoning Chemical Industry(辽宁化工),1996,(2):44-47. 被引量:1
4 [3] Liu Guangyong(刘光永).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of Chemical Develop ment(化工开发实验技术)[M].Tianjin(天津):The Press of Tianjin University(天 津大学出版社),1994.232~235 被引量:1
5 张发明.浅谈酒精行业的节能途径[J] .工业计量,1997,7(4):23-23. 被引量:1
6 何谨.以玉米为原料生产酒精的工艺设计探讨[J] .河南化工,1999,18(1):36-37. 被引量:1
7 赵广旺.萃取精馏法制取无水酒精生产工艺简介[J] .山东化工,1999(3):26-27. 被引量:6
8 吴佩琮.食用酒精蒸馏技术[J] .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90,9(2):11-17. 被引量:1
9 王秀道,苗延林.提高酒精质量的对策[J] .酿酒科技,2001(4):34-36. 被引量:1
10 廖永忠,鲍坚斌,韩世钧.共沸点的测定[J] .石油化工,1991,20(3):171-175.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11
1 屈文江.间歇共沸精馏法回收制药废液中的乙醇[J] .河北化工,2007,30(1):36-37. 被引量:5
2 胡华俊,陈砺,王红林,陶建生,雪晶.燃料乙醇加盐萃取精馏的试验研究及机理探讨[J] .可再生能源,2007,25(5):27-30. 被引量:6
3 董丹丹,赵黛青,廖翠萍,陈宪笙,唐兆兴.生物基燃料乙醇生产工艺的能耗分析与节能技术综述[J] .化工进展,2007,26(11):1596-1601. 被引量:19
4 岳国君,董红星,蒋秋黎.共沸精馏制取无水乙醇的实验研究[J] .化学工程师,2008,22(9):53-54. 被引量:10
5 唐艳红,熊兴耀,谭兴和,李清明,张涛,张艳艳,李美群.无水乙醇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国酿造,2009,28(5):4-7. 被引量:7
6 全灿,鄢雄伟,金君素,戴新华,黄挺,李红梅.科研用高纯乙醇、乙酸乙酯、正己烷试剂标准规范及其纯化工艺研究进展[J] .化学试剂,2011,33(5):385-392. 被引量:8
7 庄银凤,王峰.高分子物理多媒体CAI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1(4):82-84. 被引量:3
8 米远祝.相图在精馏实验中的应用[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22-23. 被引量:1
9 唐雷,吴淑晶,任宏亮.乙醇的生产工艺现状及展望[J] .生物化工,2018,4(6):148-151. 被引量:1
10 彭涛.酯化加氢副产乙醇共沸脱水实验探索[J] .广东化工,2020,47(20):3-4.
1 封瑞江,赵崇峰.共沸法生产无水乙醇中共沸剂配比的研究[J] .抚顺石油学院学报,2000,20(3):13-15. 被引量:9
2 刘景民,陈文,邵坤,马树林,张军.甲苯共沸法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合成[J] .绝缘材料,2006,39(5):23-24. 被引量:6
3 王慧,刘世明,程小苏,税安泽,刘平安,曾令可.常压干燥法制备疏水性SiO_2气凝胶(英文)[J] .硅酸盐学报,2009,37(10):1767-1771. 被引量:4
4 李训刚.耐热剂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J] .广州化工,2014,42(18):133-134. 被引量:1
5 王吉红,王涛,唐恒丹,宋海华.共沸法回收吡啶的研究和设计[J] .化学工程,2005,33(4):5-7. 被引量:7
6 李燕,经验,段体兰.掺杂纳米ZrO2的ZnO陶瓷粉体的制备及表征[J] .中国陶瓷,2003,39(3):18-20. 被引量:1
7 梁利和.三塔流程苯共沸法生产高纯度无水乙醇技术的研究[J] .中国酿造,2010,29(4):144-145.
8 石英华.哌嗪合成和精制[J] .甘肃化工,1996(3):10-14.
9 范德春.制备乙醇钠的新工艺路线[J] .辽宁化工,1990,19(1):28-31. 被引量:2
10 周飞,朱岳中,华建英,吴卓.双环戊二烯气相解聚研究[J]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2008,24(5):41-43.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