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不应被遗忘的人物——陈季同其人其书
被引量:8
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2000年第2期39-45,共7页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参考文献19
-
1巴斯蒂(MBastidBrugureie) 田正平节译.《清末留欧学生——福州船政局对近代技术的输入》[J].日本东亚,1985,3. 被引量:1
-
2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留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98.
-
3《沪南桂墅里池上草塘会议第二集》. 被引量:1
-
4夏晓虹.戊戌前后新兴的妇女教育——以上海中国女学堂为中心[J].文史知识,1998(6):58-65. 被引量:2
-
5《福建通志·列传》卷39《陈季同传》. 被引量:1
-
6.《唐才常集》[M].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1页. 被引量:4
-
7曾朴.《孽海花》[M].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4月.. 被引量:4
-
8翟理思.1898年版“A Chinese Biographical Dictionary”,《古今姓氏族谱》. 被引量:1
-
9马祖毅著..中国翻译简史 “五四”运动以前部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333.
-
10曾朴译 陈季同.《读物晨照馆》引言[J].真善美杂志,1928,2. 被引量:1
共引文献17
-
1陈新宇.近代中国刑法语词的塑造——以外国刑法典的翻译为研究对象[J].环球法律评论,2004,26(4):429-438. 被引量:5
-
2陈勇勤.晚清知识分子褒贬荀子的背后[J].安徽史学,2005(4):47-51. 被引量:3
-
3龚郭清.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孔教”构思[J].天津社会科学,2006(6):129-135. 被引量:2
-
4徐敏.都市中的人群:从文学到影像的城市空间与现代性呈现[J].文艺研究,2008(3):71-82. 被引量:4
-
5李俊.清末修律前西方法学输入述论[J].江汉论坛,2008(8):133-136.
-
6张璐,赵晓耕.从动物、植物到动产、不动产——近代法律词汇翻译个案考察[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4(1):78-85. 被引量:5
-
7左玉迪.历史深处的透视:传统权利意识淡薄之探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1):45-48.
-
8林拓.福建与世博:智慧、活力及影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47-54.
-
9屈文生.汉译法律术语的渊源、差异与融合——以大陆及台港澳“四大法域”的立法术语为主要考察对象[J].学术界,2011(11):50-63. 被引量:16
-
10余杰.棋局已残,吾人将老——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老残游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3):208-227.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67
-
1陈友冰.20世纪前期中法文学的互动及其意义[J].华文文学,2007(5):100-108. 被引量:2
-
2桑兵.陈季同述论[J].近代史研究,1999(4):113-141. 被引量:22
-
3保罗·戴密微,秦时月.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中)[J].中国文化研究,1994(1):129-136. 被引量:13
-
4罗大冈.十年寒窗——回忆我的大学生活[J].外国文学研究,1992,14(1):136-139. 被引量:2
-
5张泽乾.中国文学在法国[J].法国研究,1989(2):14-22. 被引量:2
-
6刘传辉.《阿Q正传》的法文译者敬隐渔[J].鲁迅研究月刊,1992(9):36-40. 被引量:5
-
7廖小云.论林语堂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8(4):68-73. 被引量:3
-
8潘懋元.福建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4(2):41-50. 被引量:5
-
9王维江.20世纪德国的汉学研究[J].史林,2004(5):7-13. 被引量:10
-
10岳峰.福建船政学堂——近代翻译人才的摇篮[J].中国翻译,2004,25(6):37-39. 被引量:6
引证文献8
-
1叶慧君,尹士超.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典范对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启示[J].保定学院学报,2014,27(6):108-111.
-
2马士奎.晚清和民国时期旅法学人对中国文学的译介[J].法国研究,2016(1):45-55. 被引量:3
-
3王颖琴.洋务运动时期官派留法学生及其对中法关系的影响[J].法语学习,2017(4):48-54.
-
4陈婷婷.“中学西传”的先行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内陈季同研究述评与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6):786-790. 被引量:1
-
5何蓉,何莹.汉学史视域下的《儒教与道教》:文本基础、思想框架和方法意义[J].世界宗教研究,2023(2):12-23. 被引量:1
-
6黄幼岚.论文化自信视域下陈季同的中国形象塑造[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3,43(4):1-6.
-
7陈迪.陈季同的海外民俗叙事及接受研究[J].上海文化,2024(6):119-126.
-
8熊建闽.中西融合理念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妥协——陈季同、辜鸿铭和林语堂“翻译中国”文化解读[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96-102.
-
1叶兴艺.陈季同 中西文化交流先驱[J].21世纪,2002(9):40-41.
-
2佚名.陈季同:让欧洲正眼看中国[J].作文素材,2012(2):17-17.
-
3刘红.陈季同与中法文化交流[J].法国研究,2012(3):38-43. 被引量:1
-
4邵纯.陈季同的判断和余秋雨的歧路[J].文学自由谈,2004(2):62-69.
-
5肖婷婷.晚清的翻译文化使者——陈季同[J].商情,2013(38):242-242.
-
6郑丽琦,叶友琛.陈季同中学西传的实践与观念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12,33(1):20-24. 被引量:1
-
7阎开振.林语堂与比较文学[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4(4):46-49. 被引量:1
-
8孟繁华.民族传统与“文学的世界性”——以陈季同的《黄衫客传奇》为例[J].南方文坛,2010(6):14-18. 被引量:4
-
9黄诚.非常之法国化,却更具中国味--论陈季同《黄衫客传奇》的艺术性[J].江汉论坛,2014(5):60-64. 被引量:1
-
10李秋华.论中学西渐中的陈季同[J].东南传播,2006,0(3):63-64.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