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4年第9期10-12,共3页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参考文献6
-
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被引量:1
-
2罗纳德,克林格勒.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被引量:1
-
3张康之,齐明山.一般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被引量:1
-
4柯武刚 史漫飞∥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被引量:7
-
5.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1-09-14. 被引量:20
-
6cutting cost without cutting people.世界经理人网站. 被引量:1
共引文献25
-
1王恩现,史庆辉.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3):135-136. 被引量:1
-
2俞罡.引导民间合规融资的对策思考[J].上海金融,2005(6):52-53. 被引量:5
-
3胡解旺.高校教师的隐性流失[J].化工高等教育,2005,22(2):81-82. 被引量:3
-
4张天然.高师英语专业教学对接中学新课程改革的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7(1):131-133. 被引量:2
-
5张德勇,牛晓健.论反恐斗争中的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变革[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22(1):41-44.
-
6李丹婷.论制度信任及政府在其中的作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8):33-36. 被引量:10
-
7黄明友.保障学生人身权不受教师侵害对策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B12):182-183.
-
8肖衡娟.浅谈网络环境下艺术设计教与学[J].广西轻工业,2007,23(6):62-63.
-
9谢志新.高校杰出学者和优秀教师成长的特征[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1):25-28. 被引量:3
-
10张翼.制度变革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1):12-15.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18
-
1樊洁.从动机理论角度看学校管理中的“末位淘汰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20(7):60-62. 被引量:2
-
2衷克定,申断亮,辛涛.小学教师教学动机的结构特征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2):28-32. 被引量:30
-
3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被引量:7533
-
4崔祥民.质疑末位淘汰[J].人才开发,2005(4):55-56. 被引量:1
-
5李永鑫,张阔,赵国祥.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234-238. 被引量:61
-
6张明慧.“末位淘汰制”不适合教育[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6(8):61-61. 被引量:1
-
7杨慧囡,庄绪静.从教学的角度看“末位淘汰制”[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7(2):41-42. 被引量:2
-
8陆梓华.也该给家长们“减负”了[N]新民晚报,2005—12—7(A4). 被引量:1
-
9陈玉琨.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与操作[M].北京: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7-9. 被引量:1
-
10肖川..负担过重何以会导致肤浅?[Z]..http://www.hnedur.com/list.asp?id=2870,,2005-10-24.. 被引量:1
引证文献3
-
1冯大鸣.教师的疲惫与疲惫的教师: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1):21-24. 被引量:26
-
2张金良,姜科声,王雅,王三林,毛加兴,许智贤.实行学校“末位淘汰制”不可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6-6.
-
3朴银姬,严秀英.小学教师积极情绪、复原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0(3):49-51.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28
-
1张慧英.“和谐社会”视野中教师培训活动的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10(2):8-11.
-
2叶映华.绩效归因过程及其对低工作绩效评估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8,14(2):141-148. 被引量:4
-
3李明.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疲惫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25(3):55-57.
-
4张香竹.学习氛围、工作特征对小学教师自主学习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9(9):100-101. 被引量:8
-
5田娟.中小学教师科研压力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10):147-149.
-
6叶映华,杨仙萍,罗芳.城市教师社会支持、幸福行为表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235-237. 被引量:9
-
7刘军.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0,29(6):113-113.
-
8李斌辉.教师能否“为了学生的一切”——对教师责任扩大化的一种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0,30(12):35-40. 被引量:17
-
9李斌辉.教师责任边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3):47-51. 被引量:12
-
10王海英.师生关系视野下美国新聘教师的职业认同[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0):1062-1065.
-
1伍新春,余蓉蓉,贾荣芳.教师工作压力的自我管理[J].福建教育,2006(09A):14-17.
-
2肖川.教师的解放[J].青年教师,2004(4):45-45. 被引量:1
-
3罗先德.克服职业倦怠 促进专业发展[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4(7):36-37.
-
4徐湘云.对中小学教师实施“末位淘汰制”的质疑[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4(3):65-66. 被引量:2
-
5洪敏.关于教师“末位淘汰制”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5(04X):27-28. 被引量:1
-
6姚霞.ISO9000在教育领域应缓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17(10):41-41. 被引量:4
-
7朱永平.中小学生评教应该缓行[J].福建教育,2004,21(01B):24-24. 被引量:2
-
8陈晓华.“教育家”的缺失[J].辅导员,2003(22):37-37. 被引量:1
-
9黄玲,任胜.“教而优则仕”宜缓行[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2):63-64.
-
10肖地生.论高校扩招不应缓行[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5):1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