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隐喻后退——一种作为方法的诗歌
被引量:
9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最初,世界的隐喻是一种元隐喻。这种隐喻是命名式的。它和后来那种“言此意彼”的本体和喻体无关。最初,世界被命名为一种声音,那个最初的人看见了海,他感叹到,嗨!他说的这个声音和他眼睛所看到的、目击的事物是一无的。在这里,能指和所指尚未分裂,它们密不可分。说“嗨!”的人并非想到或思考了海,他仅仅看到了目前的海。海获得了一个人的音节,在这里。
作者
于坚
出处
《作家》
1997年第3期68-73,共6页
Writer Magazine
关键词
隐喻式
能指
当代诗歌
所指
命名
写作
语言
汉语诗歌
世界
隐喻系统
分类号
H15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9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14
同被引文献
49
1
陈超.
“反诗”与“返诗”——论于坚诗歌别样的历史意识和语言态度[J]
.南方文坛,2007(3):12-19.
被引量:10
2
陈仲义.
诗写的个人化与相对主义[J]
.东南学术,1999(2):15-20.
被引量:5
3
谢有顺.
回到事物与存在的现场──于坚的诗与诗学[J]
.当代作家评论,1999(4):58-66.
被引量:17
4
于坚,陶乃侃.
“抱着一块石头沉到底”[J]
.当代作家评论,1999(3):4-17.
被引量:28
5
臧棣.
后朦胧诗:作为一种写作的诗歌[J]
.文艺争鸣,1996(1):50-59.
被引量:75
6
陈旭光.
凝望世纪之交的前夜──“当代女性诗歌:态势与展望”研讨会述要[J]
.文艺争鸣,1995(5):49-52.
被引量:11
7
吴思敬.
九十年代中国新诗走向摭谈[J]
.文学评论,1997(4):79-85.
被引量:14
8
詹姆斯·H·卡瓦纳,陈立群.
意识形态[J]
.文艺理论研究,1994(3):90-97.
被引量:6
9
谢有顺,于坚.
文学面对的永远是基本的事物[J]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1):45-50.
被引量:2
10
谭延桐.
是“口语诗”还是“口水诗”?[J]
.诗刊,2003(9):63-64.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9
1
易传礼.
“新生代”对朦胧诗的反叛及启示[J]
.考试周刊,2009(30):18-20.
2
林平乔.
论第三代诗歌的道家精神[J]
.学术探索,2009(5):131-137.
3
陈培浩.
八十年代以来现代汉诗意象思维的发展[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51-55.
4
吴投文.
于坚的口语诗学及其内在路径[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6):5-12.
被引量:1
5
罗振亚.
一九五〇年代出生诗群中的“五副面孔”[J]
.东吴学术,2019,0(6):8-15.
6
李森.
语言“灾变”:40年来新诗批评史话语解套的逻辑[J]
.当代作家评论,2024(4):189-198.
7
罗振亚.
“个人化写作”:通往“此在”的诗学[J]
.中国文学研究,2004(1):23-26.
被引量:7
8
罗振亚.
激情同技术遇合——90年代女性主义诗歌的审美新向度[J]
.文艺理论研究,2004(2):65-74.
被引量:4
9
张高杰.
隐喻的消解——于坚诗歌创作片论[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4):82-84.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4
1
张磊.
小议伊蕾的爱情诗[J]
.大众文艺(艺术版),2008(7):42-42.
2
曾方荣.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自由吟唱——论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个人化写作”[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59-62.
被引量:1
3
崔修建.
流变中的估衡:1976—2006先锋诗歌批评[J]
.北方论丛,2008(2):38-42.
被引量:1
4
黄平.
致“赫图阿拉”:“痛使我坐卧不安”--论林雪的《大地葵花》[J]
.当代作家评论,2008(4):107-112.
5
张如贵.
并非同质的精神向度——美国自白派诗歌之比较研究[J]
.飞天,2010(4):109-111.
6
谢麦斯.
试论当代新诗语言的陌生化与极端化[J]
.北方文学(下),2011(8):65-66.
7
王婉.
诗入凡尘,路在何方?——论于坚长诗《0档案》[J]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1):68-70.
被引量:1
8
崔修建.
“个人化写作”与新时期先锋诗歌批评[J]
.北方论丛,2014(3):29-33.
9
翟月琴.
19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创作的声音转向[J]
.扬子江(评论),2015(4):67-71.
10
董秀丽.
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的多元景观[J]
.文学与文化,2017(1):67-75.
1
语录[J]
.商业文化,2008(10):18-18.
被引量:1
2
皇甫秀敏.
浅析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J]
.教育科学论坛,1999,0(1):25-25.
被引量:1
3
素材热点词条[J]
.小作家选刊(时文素材),2011(4):59-61.
4
吴欢.
喜欢的话题[J]
.黄河之声,2009(21):16-16.
5
吴欢.
喜欢的话题[J]
.黄河之声,2011(9):12-12.
6
刘立辉.
当代英语诗歌语言的超语义特征[J]
.外国语,1996,19(4):39-44.
被引量:2
7
肖余恨.
你才是大师,你全家都是大师[J]
.语文新圃,2009(4):15-15.
8
王书明.
韩国语时制体系中目击说法的表达研究[J]
.青年文学家,2014,0(10X):142-142.
9
吴文健.
中国当代诗歌:从“全球化”说开去[J]
.长安学刊,2016,0(2):4-7.
10
李素英.
也谈表顺承关联的时间副词“却”的形成[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1):100-104.
作家
199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