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70-73,共4页
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同被引文献5
-
1刘超班.敬语起源的猜想[J].江汉学术,1999,30(4):68-73. 被引量:4
-
2刘宏丽.现代汉语敬谦辞[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11.75. 被引量:1
-
3福井肩子.中日言语行为差异与心理交际距离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图书馆,20]0:123. 被引量:1
-
4林语堂.中同人的家族理想[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140. 被引量:1
-
5陆庆和.中日交集文化比较[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5. 被引量:1
-
1李然.中级汉语综合课文化教学的内容和策略[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3(7):158-160. 被引量:1
-
2梅立崇.再谈汉语词的同义聚合与词性的关系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4,8(2):16-20. 被引量:1
-
3张伟芳.《宋书》同义复音形容词聚合的语义、语用特点[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0(2):60-61.
-
4张涛.越语同义聚合的制约因素[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8(2):42-45.
-
5丁海燕.中国古代敬语的性质与特点[J].东岳论丛,2000,21(6):135-137. 被引量:2
-
6周荐.同义词语聚合应否语法属性一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9(1):123-129. 被引量:1
-
7高峰,于洋.浅议医学英语词汇的同义聚合[J].科技创新导报,2011,8(4):165-165.
-
8郭晓晖.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网络词语的接纳与规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1):181-182. 被引量:1
-
9张秀梅.俄语同义聚合的制约因素探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155-158.
-
10单强.充满活力的新词新语[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17(2):68-70.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