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论陶渊明田园诗对中国诗境的开拓
被引量:3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44-48,共5页
同被引文献20
-
1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22(3):276-295. 被引量:644
-
2牛强,陈林华.语境新探─试论语言语境的解释和制约功能[J].外国语,1999,22(2):30-35. 被引量:50
-
3李文初.三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J].文艺理论研究,1999(6):59-66. 被引量:13
-
4林继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末代文学——梁陈与晚唐文学辨异[J].中州学刊,1999(6):114-120. 被引量:1
-
5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7(4):7-11. 被引量:192
-
6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4):8-11. 被引量:370
-
7马宝记.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1(5):15-18. 被引量:1
-
8司显柱.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批评[J].外语教学,2005,26(3):79-84. 被引量:81
-
9李运兴.论翻译语境[J].中国翻译,2007,28(2):17-23. 被引量:53
-
10彭利元.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异同考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24(1):108-113. 被引量:43
二级引证文献3
-
1姜鹏飞,吴南瑛,彭文良,钟静,王海南.中国诗史演进历程的再诠释——木斋近期诗体研究评述[J].天中学刊,2005,20(3):64-70.
-
2张清禹,王龙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在新浙菜开发中的作用研究——以“千岛湖十八味”为例[J].美术文献,2023(12):14-16.
-
3庄振鹏,刘如.从“立象尽意”“得意忘象”到“境生象外”——浅论中国现代陶艺的艺术表现[J].陶瓷研究,2024,39(3):115-117.
-
1袁凌.谢灵运山水赋与山水诗比较[J].芒种(下半月),2013(11):98-99.
-
2伍珺.王维与柳宗元山水诗之比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3(2):82-83. 被引量:2
-
3刘卫平,李云凯.论李群玉的山水诗[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2(4):53-54.
-
4赵培贝.浅谈谢灵运山水诗的文学精神[J].语文建设,2015,0(9Z):2-3. 被引量:1
-
5顾国柱.王统照小说与泰戈尔的影响[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5(6):60-64.
-
6王正刚.人间相媚争如许,处处青山埋俦侣——论王国维诗学中的人生解脱之路[J].皖西学院学报,2012,28(3):119-123.
-
7李大敏.春兰秋菊 各自芳香——谢灵运、孟浩然山水诗比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1999,0(6):59-60.
-
8白慎.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8):219-219.
-
9陈宝祥.陌上花开缓缓归——“山水田园诗”专题解读[J].新高考(语文备考),2012(3):26-28.
-
10李杨,陈宝祥.山水之中育清音——『山水田园诗』专题解读[J].中学课程辅导(上旬刊),2012(1):1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