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1期41-48,61,共9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137
-
1黄晟鹏,孔燕.科学社会学实证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趋势——基于科技哲学三大期刊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0(2):60-65. 被引量:5
-
2袁晖光,范思凯.人力资本驱动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1(6):127-132. 被引量:8
-
3马佰莲.试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体系的理论创新[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0(1):34-45. 被引量:5
-
4葛秋萍,李歆瑞.抓住关键,找准角度,构建模型,规范解答——解答高考化学工艺流程试题的策略分析[J].教学考试,2019,0(50):42-45. 被引量:1
-
5郭延生,郑春,曲直,齐欣,刘国松.渗透STS教育 改革大学物理教学[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42-44. 被引量:5
-
6蒋劲松.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研究——从科学传播史上的聚贤庄之战谈起[J].科普研究,2007,2(1):66-70. 被引量:2
-
7张明国.STS与人文教育——21世纪我国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发展刍议[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53-57. 被引量:4
-
8M.弗里德曼,张敦敏.论科学知识社会学及其哲学任务[J].世界哲学,1999(2):74-79. 被引量:11
-
9金吾伦.信息高速公路与文化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7(1):4-15. 被引量:84
-
10唐斌,尹艳秋.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兼论科学的人文教育价值[J].教育研究,1997,18(11):22-25. 被引量:55
引证文献28
-
1殷登祥.关于STS的起源、争论和前景[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7. 被引量:10
-
2董玉琦.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省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4,25(9):64-69. 被引量:19
-
3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构成要因与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5,26(4):62-67. 被引量:27
-
4叶建柱,应向东,蔡志凌.科学本质与大学物理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2005(4):1-4. 被引量:8
-
5王树恩,杨忠直,萧石.社会的技术需求推动技术和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12(12):31-36. 被引量:2
-
6计海庆.信息共享理念的STS考察——以黑客们的价值观为例[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23(4):40-45.
-
7王秋菊,殷国梁.日本STS研究的文化审视[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17-20.
-
8李晓峰,吴永忠.论STS的两种研究传统[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9(3):21-24. 被引量:3
-
9张群英.《电子电工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10):116-116. 被引量:12
-
10李统一.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从首届“未来杯”科学教育论文说起[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6):8-1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42
-
1周小卫,任杨,戴本忠.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的混合模式[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2(S01):38-41.
-
2杜华,顾小清.教育技术学理论五问——兼论教育技术学之于教育学理论建构的贡献[J].教育研究,2020,0(1):148-159. 被引量:18
-
3林春仙.基于新理念新教材的初中语文主体教学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35-36.
-
4李雨星,杨能勋.融入STSE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以“光的反射”为例[J].湖南中学物理,2023(1):60-63. 被引量:1
-
5杨鸽,汪保华.浅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理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0(2):51-51. 被引量:4
-
6程海东,刘科.构建地方高师院校STS教育的新路径探析[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08(4):4-5. 被引量:3
-
7胡志刚,侯海燕.科学技术学期刊群的可视化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2):119-123. 被引量:9
-
8江洋,刘兵.日本在STS理论背景下公众理解科学实践活动的发展[J].科普研究,2007,2(6):71-76. 被引量:1
-
9程海东,刘炜.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图书馆服务于STS教育的新路径探究[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1).
-
10徐志刚.浅谈在高职院校电工电子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子(理论版),2014(3):85-85. 被引量:4
-
1孔昭君.技术及其规范[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8(11):31-35. 被引量:3
-
2孟建伟.从科学哲学到科学社会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20(3):39-45. 被引量:5
-
3王大洲.西方技术社会学中的作用子网络理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3(4):34-39.
-
4夏立容.科技观和价值观的时代特征[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4(6):20-21. 被引量:1
-
5刘晓力.“科学技术的价值审视”适时而必要——“当代科学技术的价值审视暨科学技术中的哲学问题研讨会”述评[J].哲学研究,2003(12):90-91. 被引量:3
-
6《自然辩证法通讯》第九卷(1987年1—6期)总目[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9(6):78-79. 被引量:1
-
7陈刚.16~17世纪中西自然科学之比较[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0(4):68-71.
-
8自然辩证法通讯第十卷(1988年1—6期)总目[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10(6):77-78. 被引量:1
-
9李章印.科学是如何产生的——一种存在论的考察[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1):5-10. 被引量:2
-
10束玉良.课堂教学:别因“有效”而伤了“美感”[J].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4(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