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V去了”说略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0.“V去了”即“动词+去+了”,可以表示三种不同的语法关系: ①述宾关系,如“以为去了|同意去了”; ②述补关系,如“擦去了|花去了”; ③连动关系,如“吵去了|出差去了”。 §1.表示述宾关系的“V去了”是一个多义格式:
作者
李冠华
机构地区
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0-14,共5页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关键词
“去”
“来”
趋向补语
说略
述补结构
连动关系
述宾关系
语义特征
多义格式
目的性行为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284
同被引文献
82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5
参考文献
1
1
商务印书馆今年计划出版的哲学译著[J]
.哲学研究,1959(2):47-47.
被引量:285
共引文献
284
1
杨永龙.
先秦汉语语气词同现的结构层次[J]
.古汉语研究,2000(4):23-29.
被引量:11
2
李国和.
“经济人”假说的社会学审视[J]
.财经科学,2003(S1):104-106.
被引量:3
3
徐丽华.
也说“动得”与后续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55-60.
被引量:2
4
王静.
“个别性”与动词后量成分和名词的语序[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48-54.
被引量:11
5
韩玉国.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句法功能及再分类[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2):47-54.
被引量:28
6
洪波.
“连”字句续貂[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2):55-63.
被引量:31
7
施春宏.
歧义现象的演绎分析——以一组层次构造歧义的系统性分析为例[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1):38-45.
被引量:10
8
殷志平.
关于“一身冷汗”一类短语的性质和特点[J]
.汉语学习,2000(4):32-34.
被引量:21
9
冯宽平.
“昜”、“多”字族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7(S1):222-226.
被引量:2
10
吴刚.
汉语“的字词组”的句法研究[J]
.现代外语,2000,23(1):1-12.
被引量:25
同被引文献
82
1
杨德峰.
“动+趋+了”和“动+了+趋”补议[J]
.中国语文,2001(4):329-334.
被引量:10
2
高顺全.
体标记“下来”、“下去”补议[J]
.汉语学习,2001(3):12-14.
被引量:10
3
贾钰.
“来/去”作趋向补语时动词宾语的位置[J]
.世界汉语教学,1998,12(1):41-46.
被引量:20
4
刘勋宁.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J]
.方言,1985,7(2):128-133.
被引量:67
5
李冠华.
处宾动趋结构初探[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3(4):97-106.
被引量:8
6
刘勋宁.
现代汉语的句子构造与词尾“了”的语法位置[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3):4-22.
被引量:42
7
刘广和.
说“上_2、下_2……起来_2”──兼谈趋向补语、动趋式[J]
.汉语学习,1999(2):12-15.
被引量:12
8
杨宁.
上海话和北京话的“上”──多义词的跨方言对比研究[J]
.语文研究,1999(2):14-17.
被引量:5
9
董秀芳.
述补带宾句式中的韵律制约[J]
.语言研究,1998(1):55-62.
被引量:66
10
项开喜.
事物的突显性与标记词“大”[J]
.汉语学习,1998(1):12-16.
被引量:51
引证文献
3
1
杨德峰.
用于将来的“动+了+趋”初探[J]
.语言研究,2002,22(2):78-84.
被引量:6
2
韩健.
现代汉语“V出个+NP(来)”句式分析[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3):53-58.
3
杨德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动趋式研究述评[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2):54-62.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
15
1
严伟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趋向补语的研究综述[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2):95-97.
被引量:1
2
王国栓.
“动+将+趋”式中“将”的性质[J]
.语文研究,2004(3):34-38.
被引量:9
3
铃木裕文.
日本的汉语动趋式研究综述[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22(1):89-92.
4
肖奚强,周文华.
外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句习得研究[J]
.汉语学习,2009(1):70-81.
被引量:26
5
白克宁.
以越南语为母语的学生趋向补语习得顺序研究[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0(4):126-130.
被引量:3
6
陈海芳.
对趋向补语后宾语位置的探讨[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4):297-300.
7
高霞,曹晓宏.
现代汉语“了”、“着”、“过”的相关研究综述[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26(4):22-29.
被引量:5
8
肖奚强.
汉语中介语研究论略[J]
.语言文字应用,2011(2):109-115.
被引量:20
9
王宜广.
现代汉语动趋式语义研究述评[J]
.汉语学习,2013(3):69-76.
被引量:5
10
卫斓.
汉语趋向补语构式“动词+下来”分析[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3):108-112.
1
刘嵚.
现代汉语“有A无B”格式的语义类型[J]
.语文研究,2014(4):21-27.
被引量:2
2
胡清国.
“不V了”格式的句法语义分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6):99-104.
被引量:3
3
戴宗杰.
“好V”式及其词汇化程度[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9):57-59.
被引量:4
4
张欣.
补语及述补关系的语义范畴分析[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1(7):74-76.
5
张雨江.
拉祜语虚词ve^(33)的多功能性[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5):137-140.
被引量:4
6
殷国光,朱淑华.
《诗经》宾语前置句的考察[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4):55-61.
被引量:8
7
程乐乐,黄均凤.
“小心NP”祈使句的表义类型分析[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26(2):72-76.
8
雷连娣.
补语探究[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4,14(3):40-43.
9
郭庆林.
《孟子》成语浅议[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0(4):121-123.
被引量:1
10
甘智林.
“V+T+(的)+N”的分析[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9(5):37-39.
汉语学习
1991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