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外在天命与主体自由的二难困境——理学对力命关系的考察及其内蕴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力(主体力量)与命(外在天命)的对峙,是困扰儒家的哲学难题。自先秦开始,儒家便力图化解力与命之间的紧张,在宋明理学那里,这种尝试又以新的形式得到了继续。如果说,程朱较多地强调天命的普遍主宰,那末,陆王则更注重主体意志的力量,在这种不同的运思倾向背后,则是宿命论与道德自由的纠缠。与天人之辩上强调当然(人道)相联系,宋明新儒学常常表现出相当自觉的历史使命意识。理学的奠基者张载曾有如下名言:
作者
杨国荣
出处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1993年第1期2-7,共6页
关键词
主体自由
二难困境
天命
道德自由
意志
儒家
主体力量
道德行为
朱熹
价值取向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14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1
1
杨国荣.
力命之辨与儒家的自由学说[J]
.文史哲,1991(6):39-44.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3
1
李宏勇.
试论孔子的自由思想[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5):20-22.
2
杨柳岸.
人能改变命运吗?——王夫之“造命论”新解[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1,58(5):70-81.
3
杨柳岸.
人能改变命运吗?--王夫之“造命论”新解[J]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22(4):89-99.
同被引文献
14
1
周勤.
先秦道、法的社会批判理论[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2(3):90-99.
被引量:1
2
杨国荣.
力命之辨与儒家的自由学说[J]
.文史哲,1991(6):39-44.
被引量:4
3
杨国荣.
代“天之天”为“人之天”及其多重意蕴[J]
.社会科学战线,1993(6):92-99.
被引量:2
4
周兵.
王夫之天命观及其理论创新(下)[J]
.船山学刊,2005(2):10-13.
被引量:2
5
张鹏伟,郭齐勇.
孟子性善论新探[J]
.齐鲁学刊,2006(4):16-20.
被引量:17
6
黄永武.中国诗学--设计篇[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6.43.
被引量:1
7
陈丹.
儒家空间观念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J]
.江西社会科学,2009,29(5):222-226.
被引量:3
8
赖力行.
先秦“道”论在20世纪的影响[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32(1):74-77.
被引量:1
9
沈小勇.
重释与对话:杜维明儒学复兴思想析论[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32(3):8-12.
被引量:1
10
邓伟龙,尹素娥.
赋:作为铺成、排比扩展的空间思维方式--从空间思维重释中国诗学传统赋比兴之一[J]
.中国文学研究,2012(1):52-56.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4
1
刘新敖.
传统诗论时空观的哲学背景[J]
.社会科学家,2014,29(7):122-126.
被引量:1
2
高志强.
儒家视野内的怨及其化解[J]
.心理学探新,2018,38(3):199-203.
被引量:3
3
杨柳岸.
人能改变命运吗?——王夫之“造命论”新解[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1,58(5):70-81.
4
杨柳岸.
人能改变命运吗?--王夫之“造命论”新解[J]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22(4):89-99.
二级引证文献
4
1
刘燊,甘烨彤.
中国理论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43(5):123-132.
被引量:2
2
郭卫华.
“怨恨”的道德哲学分析及其“精神救赎”[J]
.伦理学研究,2022(2):112-117.
被引量:1
3
韩涛.
儒家“政均”治国理念探析[J]
.社会科学论坛,2023(4):74-84.
4
初娇娇.
论儒家视域下唐代意象本体时空观的建构[J]
.理论界,2024(8):71-78.
1
武模桥.
自由涵义述要[J]
.殷都学刊,1990,11(1):108-112.
2
李学斌.
两性行为的个人化与婚姻的社会性——现代婚姻的二难困境[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29-31.
被引量:1
3
王培焰.
“还治”的妙用[J]
.现代交际,1995(12):22-23.
4
周纪兰.
意志和意志自由[J]
.学习与探索,1982(2):54-56.
5
王西华.
论主体的自由发展与社会开放[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7(2):161-166.
6
王守义.
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研究视角论[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6(2):7-9.
7
孔幼贞.
论“度”[J]
.社会科学,1979(2):39-42.
8
张正霖.
自由的三重含义[J]
.江汉论坛,1988(5):15-19.
9
桂华.
组织与合作:论中国基层治理二难困境——从农田水利治理谈起[J]
.社会科学,2010(11):68-77.
被引量:22
10
海尔特赫,文新.
福马的自由与道德法则[J]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10):8-8.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93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