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古吴越地名中的侗台语成份
被引量:
1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一、小引地名是当地居民给居留地及地理实体取的名称,带有明显的民族烙印。外来者往往也名从主人,照以称呼。即使随着历史发展,某些土著民族因迁徙、同化等原因已经从当地消失了,其地名有的却还能久久保留下来。也有一些老地名随着移民而带到新地去。因此我们往往能够通过地名研究而窥见古代民族的语言、分布及迁徙等状况。
作者
郑张尚芳
出处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16-18,共3页
Minority Languages of China
关键词
侗台语
地名
名从主人
哈萨克语
古音
吴越
谷梁传
土著民族
地理实体
语言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17
引证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142
同被引文献
217
1
孙利.
语言景观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6):153-156.
被引量:55
2
吴安其.
《越人歌》解读[J]
.南开语言学刊,2008(2):16-22.
被引量:4
3
覃正,封天.
桂东南壮语地名趣谈[J]
.广西民族研究,1999(4):89-90.
被引量:2
4
郑张尚芳.
句践“维甲”令中之古越语的解读[J]
.民族语文,1999(4):1-8.
被引量:12
5
罗美珍.
傣、泰语地名结构分析及地图上的音译汉字[J]
.民族语文,1999(2):44-48.
被引量:6
6
潘其旭.
以“那文化”研究为基础建立壮学体系的理论构架[J]
.广西民族研究,1998(1):77-92.
被引量:13
7
徐在国.
读《楚系简帛文字编》札记[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2(5):79-79.
被引量:14
8
陈国生.
云南刀耕火种农业分布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在观光农业旅游业中的利用[J]
.民族研究,1998(1):22-30.
被引量:7
9
红波.
壮语地名的缘起、内涵及其特点剖析[J]
.广西民族研究,1997(3):77-83.
被引量:6
10
吴耀利.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陶三足器初论[J]
.考古,1997(3):58-67.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6
1
陈保亚.
汉台关系词双向相对有阶分析[J]
.语言研究,1998,18(2):171-188.
被引量:3
2
覃凤余.
壮语地名及其研究——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一[J]
.广西民族研究,2005(4):109-120.
被引量:21
3
陈忠敏.
语言的底层理论与底层分析方法[J]
.语言科学,2007,6(6):44-53.
被引量:22
4
张崇根.
台湾世居少数民族源于东夷说述论[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2):78-90.
5
潘悟云.
吴语形成的历史背景--兼论汉语南部方言的形成模式[J]
.方言,2009,31(3):193-203.
被引量:30
6
李心释,吕军伟.
汉语南方方言中的古越语底层研究[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1):60-65.
被引量:1
7
王燕平.
句践《维甲令》的校读——越国史料的校勘与发微[J]
.东南文化,2010(5):106-109.
8
张艳菊.
江苏徐州地名中的古越语底层探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1):144-147.
9
艾杰瑞,杨帆帆.
语言的历史作用——中国南部和越南北部台语民族语言文化史考察[J]
.百色学院学报,2011,24(4):28-39.
被引量:2
10
王法辉,王冠雄,李小娟.
广西壮语地名分布与演化的GIS分析[J]
.地理研究,2013,32(3):487-496.
被引量:62
二级引证文献
142
1
杨望龙,史文磊.
海南闽语“要”的功能演变与语源问题[J]
.语言研究集刊,2023(1):233-250.
2
陶寰,盛益民.
吴闽语共同特有词汇说略[J]
.汉语史学报,2023(1):1-25.
3
曾建生.
语言学视野中的黎简诗歌自注[J]
.时代文学,2009(14):141-143.
被引量:1
4
陈保亚.
汉台内核关系词相对有阶分析[J]
.中国语文,2000(4):338-348.
被引量:2
5
吕嵩崧.
对“句町”及与之相关的西林地名的考释--兼谈广西西林曾为句町国政治中心[J]
.广西民族研究,2008(2):118-124.
被引量:4
6
陈大远.
南江文化析疑[J]
.珠江经济,2008(10):90-96.
被引量:4
7
周青青.
我国民歌调式分布的统计与阐释[J]
.音乐研究,2009(2):5-20.
被引量:18
8
李心释.
从汉、壮民族接触看平话的变异类型[J]
.广西民族研究,2009(1):127-132.
被引量:3
9
吴昊.
黑龙江嫩江方言的形成及其多元特色[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30(5):90-94.
被引量:1
10
李心释.
汉、壮民族接触与平话变异的双重性质[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3):109-116.
被引量:5
1
王利君.
中国地名的文化性及其翻译[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133-135.
被引量:9
2
谭兰芳.
《金瓶梅词话》词语语用的吴越地方色彩(二)——兼与崇本及校记的若干商榷[J]
.修辞学习,2007(1):58-61.
3
巩玲玲.
试析《春秋·谷梁传》对虚词的训释[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2(3):79-80.
4
杨本祥.
被发文身[J]
.辞书研究,1987(6):133-135.
被引量:1
5
王光汉.
辞书与姓氏[J]
.辞书研究,1989(6):67-73.
6
道·孟和.
西域历代蒙古语地名研究[J]
.中国蒙古学(蒙文),2011,39(6):52-64.
7
石林.
侗语地名的得名、结构和汉译[J]
.贵州民族研究,1996,16(2):154-164.
被引量:8
8
张颖震.
藏在诗中的作者姓名[J]
.国学(吉林),2007(9):57-57.
9
张其昀.
古汉语定语后置刍议[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12(3):65-77.
被引量:1
10
徐时仪.
略论佛经音义的校勘——兼述王国维、邵瑞彭、周祖谟和蒋礼鸿所撰《玄应音义》校勘[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3):74-81.
被引量:1
民族语文
1990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