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近几十年来何炳松史学研究概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何炳松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和出版家,是"五四"前后最早系统介绍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学者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关于何炳松史学的研究层出不穷,学者们对何炳松本人和其传播西方史学、对中国新史学所做的贡献、史学思想和其历史教育思想等进行了探讨。
作者
冯晓梅
机构地区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出处
《黑龙江史志》
2013年第23期13-14,共2页
Historical Records of Heilongjiang
关键词
何炳松
史学思想
历史教育思想
分类号
K09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3
参考文献
26
共引文献
36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6
1
张广智.
二十世纪前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J]
.史学理论研究,1996(1):92-105.
被引量:13
2
秦文.
何炳松的历史哲学[J]
.社科纵横,2012,27(9):108-111.
被引量:1
3
刘馨.何炳松史学思想析论[J]南开学报,2001(02).
被引量:1
4
洪认清.
评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译介[J]
.史学史研究,2002(2):38-44.
被引量:5
5
张天明,赵海红.
何炳松历史教科书选材思想探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8):57-60.
被引量:5
6
蔡家勇.
论何炳松的史学研究及其史学思想特色[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189-192.
被引量:1
7
张书学.
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的传播与贡献[J]
.浙江学刊,1994(2):114-118.
被引量:3
8
周文玖.
两种新史学:梁启超与何炳松[J]
.学术研究,2002(12):27-29.
被引量:3
9
王晴佳.
胡适与何炳松比较研究[J]
.史学理论研究,1996(2):63-72.
被引量:4
10
高石钢.
何炳松对中国史学近代化所作的杰出贡献[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55-60.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83
1
俞旦初.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新史学思潮初考[J]
.史学史研究,1982(3):56-69.
被引量:28
2
金相成.
何炳松对历史教育的贡献──兼论《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草案》[J]
.课程.教材.教法,1994,14(4):28-30.
被引量:5
3
胡逢祥.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与西方现代史学[J]
.学术月刊,1996,28(12):68-77.
被引量:12
4
严志梁.
我国的历史教育和历史教科书[J]
.课程.教材.教法,1995,15(10):39-42.
被引量:5
5
刘明翰.
创建有我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J]
.历史教学,2001(1):49-52.
被引量:2
6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A].朱维铮.梁启超论清学史种[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115.
被引量:8
7
胡适.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C].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中编),31.
被引量:1
8
刘寅生,房鑫亮.何炳松文集:第4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被引量:1
9
刘寅生,房鑫亮.何炳松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被引量:1
10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被引量:46
共引文献
36
1
陆启宏.
新视野 新领域 新路径——张广智教授主编《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史》读后[J]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21(1):293-303.
2
徐国利.
何炳松新史学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史学研究[J]
.理论与史学,2020(1):1-27.
3
李彬.
近三十年来暨大校史研究综述[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3,34(1):10-18.
4
杨永胜.
近二十年来何炳松史学研究综述[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1):133-134.
5
廖志伟.
浅议何炳松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3,34(3):11-18.
6
覃兆刿.
从“档房”到“档案馆”——关于中国档案事业近代化的文化反思[J]
.档案学研究,2004(3):28-32.
被引量:10
7
周文玖.
朱谦之的史学理论及其史学史研究——以在中山大学的教研活动为中心[J]
.齐鲁学刊,2005(1):50-55.
被引量:5
8
张广智.
21世纪中国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刍议[J]
.史学理论研究,2000(4):59-62.
被引量:3
9
安涛.
史学理论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浅析[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97-99.
被引量:3
10
陆荣.
何炳松的相对主义史学思想辨证[J]
.史学史研究,2007(4):37-41.
被引量:2
1
张传玺.
翦伯赞对建立中国新史学的贡献[J]
.历史教学(下半月),1999(6):5-9.
2
姚正平.
新史学研究的又一本好书——读李勇教授《中国新史学之隐翼》[J]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6,33(5):115-117.
3
时广东.
钱穆与中国新史学[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4):9-16.
4
柴超.
开拓创新,启发后学——评李勇教授《中国新史学之隐翼》[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5):169-172.
5
黄敏兰.
梁启超新史学从政治向学术的过渡[J]
.史学理论研究,2000(1):46-55.
被引量:3
6
刘复生.
刘咸炘《蜀学论》及其在学术史上的意义[J]
.社会科学研究,2006(3):157-161.
被引量:8
7
黄进兴.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新史学"的碰撞[J]
.历史研究,2013(5):24-32.
被引量:6
8
金强.
张荫麟:自古才为累,天悭狷与狂[J]
.各界,2013(4):72-74.
9
徐亮工.
徐中舒先生的新史学之路[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12.
被引量:5
10
任清平.
论刘师培的新史学[J]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4):60-62.
黑龙江史志
2013年 第2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