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总第1—14期)总目录
被引量:1
出处
《高等教育研究》
1983年第4期109-115,共7页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20
-
1《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周详.2020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基于14家教育类期刊的发文统计[J].中国高教研究,2021(4):89-95. 被引量:14
-
2《高等教育研究》(总第19—22期)总目录[J].高等教育研究,1985(4):124-127. 被引量:2
-
3《高等教育研究》(总第14—18期) 目录[J].高等教育研究,1984,5(4):107-109. 被引量:8
-
4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学科刍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28(4):1-9. 被引量:29
-
5潘懋元,刘小强.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进展与问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30-39. 被引量:72
-
6高瑞,安心.近十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以2000-2009年高等教育学博士点的282篇学位论文为样本[J].中国高教研究,2010(9):43-46. 被引量:10
-
7李成利,瞿德琪.对高等学校开展高教研究的认识和实践[J].上海高教研究,1991(1):37-39. 被引量:1
-
8别敦荣,韦莉娜,李家新.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运行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3):41-47. 被引量:110
-
9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要更加重视微观教学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7):1-1. 被引量:51
-
10李硕豪,张红.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现状及启示——基于13种SSCI期刊2010—2014年发表论文情况的量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57-62.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13
-
1李海丰,王越,王友勇.“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地方院校学习支持中心建设探索——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8):72-75. 被引量:1
-
2岳健,朱铁环,陈秋南,安永林.学科交叉背景下工程力学专业的“隧道工程”教学效果提升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4(5):139-145.
-
3黄婕,何清,刘金库.“学在华理”生态传承与新时代育人创新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22,39(5):29-32.
-
4周家翠.高校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四法则”[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12):31-34.
-
5秦帅.新建艺术类本科院校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以安徽艺术学院表演专业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23,38(2):80-84.
-
6宗婷.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发展——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23(4):93-99. 被引量:1
-
7路朝阳,梁小玉,李亚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工科类本科毕业设计改革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3(10):90-96. 被引量:3
-
8钟亚雯.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师教研融合路径研究[J].海外英语,2023(22):166-168.
-
9沈忠华.高等教育学学科“开放性”与知识体系“自主性”[J].中国高教研究,2024(7):6-11.
-
10李劼,薛永基,王明天.双碳经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4,43(7):234-238.
-
1黄明东.教育:有话不得不说——朱九思教授谈我国当前教育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6,26(16):9-13. 被引量:4
-
2罗云.朱九思的大学教育理念[J].高教探索,2001(3):16-19. 被引量:7
-
3刘尧.大学校长应当具备的素质——评作为大学校长的朱九思[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8(9):58-61. 被引量:2
-
4刘晓明.尽快改变“重理轻文”的状况[J].高等教育研究,1981,2(4):95-95.
-
5唐彪.朱九思高等教育思想及启示[J].湘潮(理论版),2015(11):68-70.
-
6张觅觅.教育质量和学术是“命根子”——记华中科技大学的缔造者朱九思[J].教育(高教观察)(中旬),2010(10):53-54. 被引量:2
-
7张碧晖.试论大学校长职业化——四位校长案例剖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6,0(1):7-11. 被引量:2
-
8刘尧.从朱九思高教实践谈大学校长素质[J].大学教育科学,1998(2):8-12. 被引量:4
-
9《高等教育学》教材听取意见座谈会在华中工学院召开[J].高等教育研究,1984,5(1):90-90.
-
10姚晓峰.朱九思大学管理理念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2(1):51-5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