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论苗族“芦笙场文化”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作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性歌舞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芦笙场是苗族人民舞蹈和歌唱才能的“大教堂”、大考场”,也是苗族歌舞的“大宝库”,是展现苗族性格、心理特征、风俗习尚、伦理道德等文化形态的“大窗口”。因此,对苗族的这一传统文化“载体”进行探讨研究,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杨(昌鸟)国
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1987年第10期10-15,共6页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芦笙会
苗族
繁荣发展
民族文化
芦笙舞
文化形态
舞蹈
文化活动
真正意义
探讨研究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29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129
1
李应军.
湖南民俗旅游经济及其特征分析[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4(1):70-72.
被引量:6
2
张子伟.
“苗族椎猪祭”的戏剧模式与成因[J]
.文艺研究,2002(6):101-107.
被引量:5
3
范大平.
中国传统民俗与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23-26.
被引量:6
4
潘梅.
谷陇苗族芦笙节文化的传承和变迁[J]
.思想战线,2011,37(S1):8-11.
被引量:4
5
杨昌鑫.
一幅母系氏族社会农耕文化画卷——土家族打“挖土锣鼓”考[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9(3):66-70.
被引量:6
6
何芸,简其华,张淑珍.
苗族的芦笙——中国兄弟民族乐器介绍[J]
.音乐研究,1958(4):64-79.
被引量:3
7
王建章.
论我国旅游产业经济的民俗开发[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2(4):66-68.
被引量:10
8
杨方刚.
贵州苗族芦笙文化研究[J]
.中国音乐学,1997(S1):25-34.
被引量:17
9
胡炳章.
论土家族居住文化中的空间价值观念[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3(1):34-38.
被引量:7
10
王建章.
论民间幻想故事的型式和艺术特征──兼论故事中保存的原始观念[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9(4):70-74.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5
1
方向新,郭丹.
湖南民俗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33(1):1-9.
2
刘振涛.
我国芦笙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
.中国音乐,2015(4):110-120.
被引量:7
3
欧阳平方.
从贵州雷山苗族芦笙音乐文化变迁看“附魅”到“祛魅”[J]
.音乐传播,2016(1):14-19.
被引量:7
4
王佳佳,吴沛丽,殷红梅,杨洋,吴登涛,令狐雪雪.
民族旅游村寨流动空间的地方意义构建及其机理研究——以贵州西江苗寨芦笙场为例[J]
.农业与技术,2023,43(4):168-172.
5
龚露.
从文化再生产角度分析苗族芦笙场的地面纹饰[J]
.民族论坛,2018(2):28-3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5
1
张钊.
中国改良民族吹奏乐器——笙、芦笙[J]
.黄河之声,2016(9):107-107.
2
赵柏鑫.
笙演奏技巧赏析[J]
.中国民族博览,2017,0(3):117-118.
被引量:3
3
杨天中.
我国芦笙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
.艺术评鉴,2018,0(10):17-18.
被引量:1
4
杨天中.
传统芦笙与笙之和声比较[J]
.艺术评鉴,2018,0(11):17-18.
5
杨昌杰.
中职学校苗族芦笙音乐教学研究[J]
.读天下,2016,0(10):41-41.
6
况苏玲,吴雪.
贵州省竹类产业发展研究[J]
.农村实用技术,2019,0(11):126-128.
被引量:1
7
欧阳平方.
口传·表述·认知·场景--黔东南雷山苗族芦笙音乐的习得过程研究[J]
.中国音乐学,2020(2):127-139.
被引量:6
8
杨智雄,舒乙.
西南少数民族芦笙制作技艺民间传授探析[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36(4):34-40.
9
梅晓蓉.
苗族芦笙在黔东南地区的发展现状之探究[J]
.进展,2020(15):87-90.
10
李天予.
贵州雷山苗族茶文化与芦笙文化融合发展对当地旅游业的促进作用[J]
.福建茶叶,2020,42(11):100-101.
被引量:2
1
凯里苗族芦笙会一瞥[J]
.贵州民族研究,1985,5(2):173-174.
2
吴广.
节庆中苗族芦笙文化身份的窥探——以贵州省施秉县巴梭二月芦笙会为例[J]
.黑龙江史志,2014(3):296-297.
3
吴德海.
民族传统文化的衰退与对策[J]
.贵州民族研究,1991,11(2):47-50.
被引量:2
4
吴培华.
略述黔东南苗族习俗与两个文明建设[J]
.贵州民族研究,1986,6(2):100-105.
5
魏启扬.
岜沙,迷途之旅[J]
.旅游纵览,2009,0(1):33-34.
6
张寿祺.
我国西南民族的“芦笙文化”及其地理分布[J]
.社会科学战线,1990(1):323-334.
被引量:6
7
李廷贵.
漫话苗族芦笙舞[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4(1):2-97.
被引量:1
8
陈明贤,黄绍勤.
苗族的传统体育活动[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6(1):114-115.
被引量:1
9
普虹.
车寨鼓楼修复 三宝侗家欢庆[J]
.贵州民族研究,1984,4(2):174-176.
10
张颖,徐建新.
族群身体与文化传承——以苗族南猛芦笙展演与叙事为例[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5):37-43.
被引量:6
贵州社会科学
1987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