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交往范畴的科学定位──《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范畴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范畴既非传统理论模式所理解的形成中的生产关系概念,也非9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学者所指出的,有着较生产关系概念更为广泛的内涵与外延,《形态》中的交往范畴有着特定的理论指向,它与主体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有着极强的思辨色彩。如果今天有人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范畴,那么这种发展只能是合理地存在于实证的历史学或实证的社会学之中。
作者
张亮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5-39,共5页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关键词
费尔巴哈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交往形式
科学定位
人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私有制
历史哲学
分类号
A81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42
同被引文献
52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87
参考文献
7
1
张一兵.
一定的历史的暂时的:科学批判理论的新基点──解读《马克思致安年柯夫信》[J]
.江汉论坛,1997(2):44-49.
被引量:5
2
张亮.自主活动与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J]长白论丛,1997(01).
被引量:1
3
张一兵.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的初始地平──新版《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手稿)研究[1][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5,32(1):7-19.
被引量:11
4
范进.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J]
.社会科学战线,1994(6):35-42.
被引量:20
5
宫敬才.
简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范畴[J]
.社会科学,1992(12):29-32.
被引量:5
6
(美)马丁·杰伊(MartinJay)著,单世联.法兰克福学派史[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被引量:6
7
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1995.
共引文献
42
1
金建楠.
省级外宣类政府微博的现状调查与发展探析——以山西省人民政府微博为例[J]
.新闻传播,2019(18):55-56.
2
仰海峰.
从实践到一定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深层逻辑转换[J]
.理论探讨,1998(2):47-52.
被引量:6
3
汪帮琼,秦楚.
再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5):1-6.
4
崔唯航.
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反思[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6):48-52.
被引量:4
5
赵义良,崔唯航.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人学革命[J]
.人文杂志,2005(3):7-11.
被引量:5
6
陈爱萍.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3):289-293.
被引量:2
7
叔贵峰.
从思维活动的至上性到感性活动的至上性——试析马克思人性观革命性变革的理论前提[J]
.学习与探索,2007(5):56-58.
8
曹清燕,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11-14.
被引量:16
9
彭冰冰.
从范畴层次解析唯物史观的逻辑理路——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手稿[J]
.学术探索,2008(4):21-24.
被引量:2
10
张凌云.
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应是哲学层次的发现——马克思的发现片论之三[J]
.探索与争鸣,2009(8):32-3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52
1
雷淑媛,丛培英,肖淑芬.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理论的新思考[J]
.沈阳大学学报,2004,16(1):12-14.
被引量:2
2
许斗斗.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形式”理论新释——析“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的观点[J]
.东南学术,1999(2):56-60.
被引量:10
3
应云进.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形式”范畴[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4(2):18-21.
被引量:2
4
宗玛丽.
《德意志意识形态》应为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J]
.社会科学辑刊,1981(6):42-45.
被引量:2
5
张一兵.
实践交往:人类社会主体的群际功能互动[J]
.哲学动态,1993(9):32-33.
被引量:5
6
宫敬才.
简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范畴[J]
.社会科学,1992(12):29-32.
被引量:5
7
陈家长.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的革命变革[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0(6):26-31.
被引量:3
8
陈力丹.
马克思、恩格斯论交往的认同心理[J]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0(1):15-30.
被引量:3
9
俞吾金.
论两种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J]
.中国社会科学,1995(6):96-107.
被引量:40
10
范进.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J]
.社会科学战线,1994(6):35-42.
被引量:20
引证文献
5
1
曹浩瀚.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概念新论[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2):57-62.
被引量:5
2
陈志凌.
马克思的交往范畴与生产关系范畴[J]
.北方文学(下),2010(11):104-105.
3
姚元军,廖嘉.
改革开放以来《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述评[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1-5.
被引量:1
4
赵心宪.
交往:“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逻辑起点--兼及武陵地区民俗类国家级非遗交往功能问题[J]
.民族学刊,2021,12(3):29-36.
被引量:4
5
杜骏飞.
数字交往论(1):一种面向未来的传播学[J]
.新闻界,2021(12):79-87.
被引量:77
二级引证文献
87
1
张文青,陈虹.
交往理论范式下国际传播研究新路径[J]
.新媒体与社会,2023(2):331-345.
被引量:2
2
刘维邦.
元宇宙时代的身体、自我和社会之关系[J]
.新媒体与社会,2022(1):82-93.
被引量:2
3
唐远清,赖星星.
智能传播时代的“元宇宙”:历史演进、发展趋势与理性反思[J]
.新媒体与社会,2022(1):3-23.
被引量:4
4
李京丽.
“媒介化生存”的基本逻辑与危机——基于媒介与时空关系研究历史的考察与思考[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11):29-36.
被引量:11
5
涂凌波,王子薇.
数字区隔与交往鸿沟:数字交往视野中的数字鸿沟现象[J]
.青年记者,2022(22):12-16.
被引量:5
6
徐静.
数字时代媒介对地方语言的影响:广州年轻一代的粤语使用与认同[J]
.当代青年研究,2023(4):14-25.
7
杜骏飞.
普遍联结:回到施拉姆的预言[J]
.国际新闻界,2023,45(4):25-49.
被引量:9
8
叶新东,陈卫东,许亚锋.
未来课堂研究的转变:社会性回归和人的回归[J]
.远程教育杂志,2012,30(3):17-22.
被引量:16
9
张露.
马克思恩格斯的协调发展观初探——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文本的考察[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33(10):18-22.
被引量:1
10
李雪.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J]
.神州,2013(20):175-175.
1
钱莉.
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指向与现实意义[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2):49-51.
2
叶志坚.
晚年马克思的理论指向及其贡献[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2-6.
被引量:1
3
王喜平.
关于交往理论的几个问题[J]
.九江学院学报,2009,28(1):54-56.
4
刘福.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交往”范畴的考释[J]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5(5):5-7.
5
张秀琴.
也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范畴[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17-20.
6
张利霞.
浅议马克思“交往”范畴与哈贝马斯“交往”观之比较[J]
.理论月刊,2006(6):17-19.
7
程小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阐释[J]
.甘肃理论学刊,2010(6):59-62.
被引量:1
8
徐进功.
民主观的两种理论模式——毛泽东、邓小平民主观比较研究[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59(6):178-180.
9
顾雷.
毛泽东的农民观与工农联盟的形成[J]
.理论探索,2001(5):31-32.
被引量:2
10
李婷婷.
马克思交往思想研究综述[J]
.天中学刊,2016,31(4):33-36.
被引量:1
理论探讨
199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