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国东南古代越族的来源和迁移
被引量:
8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越族是我国南方古代的少数民族,史称“百越”,指明其中还包括有很多族团。厦门大学林惠祥教授《中国民族史》指出在春秋有于越,战国有杨越,汉有瓯越、闽越、南越、骆越,三国时尚有山越。其分布地区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越南或至安徽、湖南诸省。他把“百越”和华夏、东夷、荆吴并列为汉族四大来源。
作者
陈国强
出处
《民族研究》
1980年第6期57-64,共8页
Ethno-National Studies
关键词
台湾
越族
高山族
文化特点
中国民族史
百越
少数民族
新石器时代
于越
印纹陶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0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616
同被引文献
67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24
参考文献
11
1
陈国强.
从台湾考古发现探讨高山族来源[J]
.社会科学战线,1980(3):211-217.
被引量:9
2
夏鼐.
三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J]
.考古,1979(5):385-392.
被引量:41
3
安志敏.
略论三十年来我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J]
.考古,1979(5):393-403.
被引量:46
4
韩起.
台湾省原始社会考古概述[J]
.考古,1979(3):245-259.
被引量:49
5
江南地区印纹陶问题学术讨论会纪要[J]
.文物,1979(1):53-61.
被引量:15
6
福建崇安县架壑船棺调查简报[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28(4):93-98.
被引量:8
7
CPAM, Chekiang Province and Chekiang Provincial Museum.
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1978(1):39-94.
被引量:277
8
夏鼐.
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J]
.考古,1977(4):217-232.
被引量:161
9
林惠祥.
中国东南区新石器文化特征之一:有段石锛[J]
.考古学报,1958(3):1-23.
被引量:77
10
林惠祥著..南洋马来族与华南古民族的关系[M],1958.
二级参考文献
30
1
陈国强.
十七世纪前后高山族社会经济的发展[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29(1):98-104.
被引量:1
2
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三)[J]
.考古,1974(5):333-338.
被引量:21
3
韩起.
台湾省原始社会考古概述[J]
.考古,1979(3):245-259.
被引量:49
4
CPAM, Chekiang Province and Chekiang Provincial Museum.
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1978(1):39-94.
被引量:277
5
夏鼐.
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J]
.考古,1977(4):217-232.
被引量:161
6
陈国强.
高山族来源的探討[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18(2):104-109.
被引量:7
7
王湘.
安徽寿县史前遗址调查报告[J]
.考古学报,1947(2):179-250.
被引量:11
8
林惠祥.
福建长汀县河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7,14(1):101-131.
被引量:6
9
林惠祥.
台湾石器时代遗物的研究(人类博物馆1955年研究报告之一)[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5,12(4):135-155.
被引量:27
10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
被引量:47
共引文献
616
1
李荣有,李保江.
史前遗存揭示乐-图-文三位一体艺术史著述范式[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4(1):195-228.
2
林徐巍,潘曦,丘容千.
滇西北怒族井干式民居建筑营造技艺调查[J]
.中外建筑,2021(2):28-33.
被引量:4
3
肖宇.
史前石锛及其建筑意义考察[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0(1):45-55.
被引量:1
4
叶玉英.
从古越语到现代侗台语——语言类型转换的实例[J]
.东方语言学,2019(2):13-36.
被引量:1
5
顾碧原,顾盛庆.
安全性与博物馆可持续发展[J]
.艺术管理(中英文),2023(2):110-118.
6
李壮.
我国考古年代学14C方法研究述评[J]
.西部考古,2020(1):272-278.
7
陈支平,刘慧钦.
本末倒置的台湾“南岛语族”问题研究——驳“台湾南岛语族原乡论”[J]
.台湾历史研究,2021(1):16-27.
被引量:5
8
贺俊.
关于二里头文化类型划分的若干思考[J]
.三代考古,2021(1):231-259.
9
贾领.
“东部文化”的西进与齐家文化的形成[J]
.草原文物,2022(2):56-63.
10
王航,杨艳飞.
麻的社会生命:盘州羊场乡布依族物与人共生关系探究[J]
.民族艺林,2021(2):52-63.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67
1
李亦园.
林惠祥的人类学贡献──纪念乡前辈林教授逝世四十周年[J]
.东南学术,1998(5):28-32.
被引量:8
2
商志(香覃),毛永天.
香港地区新石器文化分期及与珠江三角洲地带的关系[J]
.考古学报,1997(3):255-284.
被引量:6
3
郭志超.
清代高山族的划分及其社会经济形态[J]
.思想战线,1986,12(5):63-67.
被引量:1
4
郭志超.
清代汉族影响下高山族农业技术的变革[J]
.台湾研究集刊,1985(1):60-66.
被引量:2
5
陈碧笙.
清代汉族与平埔诸族之间的矛盾和融合[J]
.台湾研究集刊,1985(4):51-63.
被引量:4
6
梁钊韬.
西瓯族源初探[J]
.学术研究,1978(1):129-135.
被引量:24
7
梁钊韬.
百越对缔造中华民族的贡献——濮、莱的关系及其流传[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21(2):64-71.
被引量:25
8
陈碧笙.
十七世纪中叶台湾平埔族社会经济及其与汉族的关系初探[J]
.社会科学战线,1981(3):166-171.
被引量:2
9
石钟健.
铜鼓纹饰上的船是不是越海船?[J]
.贵州社会科学,1981(6):69-78.
被引量:2
10
委历.
古代已有亚洲移民到美洲的新论证[J]
.世界历史,1981(2):81-93.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8
1
任丽莉,晋瑞.
景观小品设计中海洋文化符号的应用——以大连旅顺军港为例[J]
.绥化学院学报,2022,42(9):50-52.
2
郭启熹.
龙岩上古史略探[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7(1):1-5.
被引量:1
3
房仲甫.
殷人航渡美洲再探[J]
.世界历史,1983(3):47-57.
被引量:17
4
马姿燕.
黎族与古越族图腾崇拜之比较[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0,18(3):38-40.
被引量:2
5
章太长.
防城港市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和应用[J]
.广西教育,2016,0(14):64-66.
被引量:1
6
廖杨.
历史渊源古物载——港澳台与东南亚族群关系研究之一[J]
.广西民族研究,2001(3):103-110.
被引量:1
7
董建辉,黄铭松.
厦门大学的台湾原住民族研究传统与未来展望[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5(1):5-11.
被引量:2
8
陈丽琼.
也谈古代中国人航渡美洲[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75-81.
二级引证文献
24
1
张小华.
中国与大洋洲、美洲古代交往的探讨[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1(1):48-58.
被引量:8
2
安太庠.
石锚古生物学的研究与新大陆的发现[J]
.世界历史,1992(4):91-96.
被引量:1
3
龚缨晏.
古代美洲奥尔梅克玉器匡谬——兼论古代中国与美洲的交往问题[J]
.世界历史,1992(6):115-117.
4
朱存明.
环太平洋文化中的华夏文明与美洲文明[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0(2):76-83.
5
王心喜.
江南地区原始文化由海路输入日本论[J]
.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1):32-39.
6
危磊.
“大团圆” 审美心理成因新探[J]
.文学评论,2002(3):153-159.
被引量:12
7
王心喜.
杭州湾地区原始文化海路输入日本论[J]
.文博,2002(2):54-61.
被引量:3
8
崔同.
商代新闻传播范围初探[J]
.河南社会科学,2006,14(6):133-136.
9
郭启熹.
闽西区域早期开发与周边州县疆域考[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1):30-33.
10
张兴照.
水上交通与商代文明[J]
.中国社会科学,2013(6):186-203.
被引量:5
1
李东,戴春,李喜德.
试论与夫余相关的古史中的(氵岁)族与貊族[J]
.东北史地,2010(2):32-34.
被引量:2
2
山兰.
《纪念林惠祥文集》出版[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2):53-53.
3
蒋炳钊.
“越为禹后说”质疑——兼论越族的来源[J]
.民族研究,1981(3):63-72.
被引量:12
4
李埏.
薪尽火传 继长增高——书《中国民族史》后[J]
.云南社会科学,1991(6):121-123.
被引量:2
5
范勇.
试论骆越非越[J]
.贵州社会科学,1986(6):57-62.
被引量:1
6
王克旺.
浙江古越族历史初探[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84,14(2):98-101.
被引量:2
7
赵庆伟.
从《百越先贤志》看汉族思想文化对百越地区社会风气的影响[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6(1):37-39.
8
彭适凡.
从印纹陶对西南和台湾等地的影响与传播看百越民族的流向[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8(S1):126-133.
被引量:1
9
李远龙.
筚路蓝缕 开启来学——中国汉民族研究述评[J]
.阴山学刊,1999,12(1):53-58.
被引量:4
10
王子岗.
论江南地区印纹陶的衰落[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87-92.
被引量:1
民族研究
1980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