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23
-
1徐碧琳,刘昕.非正式组织识别实证研究——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探索性分析[J].财经研究,2004,30(11):16-25. 被引量:25
-
2崔敏.黑社会犯罪论纲[J].公安大学学报,2002,18(1):8-20. 被引量:17
-
3张小林,盛明.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新定向[J].人文地理,2002,17(1):81-84. 被引量:68
-
4涂红星,柴景山.非正式组织理论对现代组织管理的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05,18(3):87-87. 被引量:2
-
5徐碧琳,宋爱玲.非正式组织成因的实证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5,25(4):56-61. 被引量:35
-
6徐碧琳.基于群体动力,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互动效应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5(4):21-27. 被引量:17
-
7崔海英,孙嘉峰,王秉青.关于非正式组织研究的情感社会学理论解析[J].学术交流,2006(3):125-129. 被引量:7
-
8韩巍.非正式组织:作为第三种控制机制[J].特区经济,2006(4):42-44. 被引量:3
-
9陈明艺.国外出租车市场规制研究综述及其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28(8):41-48. 被引量:62
-
10张亚莉、安琨.以人为本--梅奥人际关系理论[J].管理科学文摘,2000,(1):27-28.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0
-
1俞征鹿.非正式组织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及其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4):14-17. 被引量:2
-
2张进良.民营企业中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及成因分析[J].商业经济,2009(4):91-92. 被引量:4
-
3周广,粟劲苍.教育公平面临的挑战——信息技术课纳入高考的问题思考[J].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10):312-312. 被引量:1
-
4郑曙光,王昶.浅谈军队院校学员队如何做好随机教育[J].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10):327-328. 被引量:1
-
5王森,王雪梅,周永昌.浅谈食品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J].江西食品工业,2011(2):53-55.
-
6简文祥.出租车司机非正式组织的需求研究:一个调节关系模型及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32(21):97-105. 被引量:1
-
7郭秋霞.从关系嵌入的角度分析非正式组织在群体性劳资冲突中的作用——以拉萨为例[J].西部皮革,2016,38(20):88-89. 被引量:1
-
8于萍.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社会排斥形成机制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9,35(2):104-109. 被引量:1
-
9李珍珍.滴滴打车对出租车行业的冲击思考——以开封市为例[J].中国高新区,2017,0(10X):185-185.
-
10曹婧.试论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对员工学习的影响[J].劳动保障世界,2017(2X):38-39. 被引量:2
-
1童庐,吴从环.组织重构:乡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J].天津社会科学,1998(4):70-74. 被引量:20
-
2吴从环,潘伟杰.中国乡村现代化中的组织重构[J].探索与争鸣,1998(8):15-17. 被引量:4
-
3季丽新,鲍淑云.乡村民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行政论坛,2001,8(4):77-79.
-
4刘华安.试论乡村社会组织的重构[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1,23(6):31-35. 被引量:1
-
5杨柳漪.信息化与行政管理[J].计算机时代,2003(3):46-46. 被引量:5
-
6王均宁.基层组织重构与精准扶贫问题研究——基于湛江市的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18(12):16-24. 被引量:1
-
7何晓跃,许开轶.乡村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浙江实践的模式建构[J].当代社科视野,2013(2):1-6.
-
8章荣君.村民自治要处理好五大关系[J].社会,1999,19(6):22-23. 被引量:1
-
9张善信,施雨丹.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1999(6):65-68. 被引量:1
-
10娄峥嵘.公共管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2):116-120. 被引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