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昆德拉小说《为了告别的聚会》之对话样式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捷裔法国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其《小说的艺术》中谈到,他小说中有两种形式原型,一类是复调结构,"把不同质的因素结合在以数字七为基础的建筑中",另一类是"滑稽可笑的、同质的、戏剧性结构,它近乎不可相信"。第一类(结构都为七章)指的是他绝大多数的长篇小说,第二类(结构都为五章)指短篇小说集《可笑的爱情》中的《学术讨论会》和长篇小说《为了告别的聚会》。作为作者"最喜欢的长篇小说。
作者
彭国建
机构地区
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出处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57-161,共5页
关键词
昆德拉
内心独白
对话
西方现代小说
十九世纪
戏剧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品
反讽
现实主义
分类号
I524.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9
1
黄世权.
米兰·昆德拉与卡尔维诺小说观念异同论[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1):78-84.
被引量:1
2
钟利平.
何所谓慢,又何所谓快——米兰·昆德拉《慢》带来的生活[J]
.湖北社会科学,2012(1):130-132.
被引量:3
3
纪莉霞.
爱与欲的熔铸与升华——昆德拉挚爱主题研究[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3):20-21.
被引量:1
4
魏英.
王小波到底喜不喜欢昆德拉?[J]
.当代文坛,2012(4):32-36.
被引量:2
5
龚敏律.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精神暴力叙事与昆德拉的影响[J]
.中国文学研究,2012(4):111-115.
被引量:2
6
冯国军.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人物性格分析[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06-108.
被引量:5
7
解华.
米兰·昆德拉的欧洲文化身份建构[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1):98-102.
被引量:6
8
李欣池.
论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艺术[J]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3(9):122-123.
被引量:1
9
姜瑜.
“忘我”中的“自我”——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自我主题研究[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4):20-24.
被引量:3
10
杨经建.
钱钟书与昆德拉:存在主义语境中的共融与相通[J]
.当代作家评论,2014(1):185-192.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汪雅雪,赵谦.
十年来国内米兰·昆德拉研究综述[J]
.职大学报,2021(6):68-73.
1
赵昉.
一场怀疑主义策动的狂欢——读米兰·昆德拉《为了告别的聚会》[J]
.新东方,2007(6):59-61.
2
广林.
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故乡的歌谣》编后[J]
.海燕,1998(7):62-64.
3
周介人.
小说的借鉴:技巧 观念 意态[J]
.文艺争鸣,1986(4):54-56.
被引量:3
4
梁中杰.
浅析《游园惊梦》的叙事视角[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8):99-99.
5
蒋晓兰.
论西方现代小说的审美特征[J]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1):20-23.
被引量:1
6
武跃速.
A:八重奏的自言自语-读《为了告别的聚会》[J]
.晋东南师专学报,1994(1):78-82.
7
何媛媛.
死神唇边的笑——读小说《为了告别的聚会》[J]
.青春,2009,0(9):66-67.
8
卢江林.
马克思与温泉小镇的故事[J]
.新湘评论,2012(10):36-37.
9
张俊.
18世纪的中国“意识流”——论《再生缘》的心理描写[J]
.宜宾学院学报,2005,5(8):57-60.
10
马晋,祁国宏.
论《为了告别的聚会》的祛魅式写作[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6(9):58-60.
小说评论
2012年 第S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