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3-64,共12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共引文献16
-
1吴正平.叛逆的历程——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断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4):72-72. 被引量:2
-
2王志松.刘呐鸥的新感觉小说翻译与创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4):54-69. 被引量:8
-
3桂强.中国“新感觉派”作家对外国文学的借鉴与误读[J].世纪桥,2008(3):89-90.
-
4王福湘.心理分析与新感觉派之辨——为施蛰存正名,与严家炎商榷[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2):22-28. 被引量:3
-
5曹顺庆.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的变异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3):24-29. 被引量:5
-
6陈晖.中国现代主义的民族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26-35. 被引量:1
-
7邝可怡.战争语境下现代主义的反思──保尔·穆杭《六日之夜》的四种中文翻译[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10):128-139. 被引量:1
-
8曹越.从身体描写管窥中日新感觉派文学异同[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5,35(2):75-79.
-
9唐蕾.中国“新感觉派”命名史考察[J].当代作家评论,2016(3):19-26. 被引量:2
-
10黄德志,殷鹏飞.革命与摩登的变奏——三十年代中国新感觉派兴衰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9):10-22.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16
-
1杨迎平.从《善女人行品》看施蛰存小说的内心独白[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21(3):39-44. 被引量:2
-
2李欧梵,沈玮,朱妍红.探索“现代”──施蛰存及《现代》杂志的文学实践[J].文艺理论研究,1998(5):41-52. 被引量:24
-
3黄德志.施蛰存研究述评[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6(4):94-98. 被引量:6
-
4吴立昌.三十年代的创新能手——心理分析小说家施蛰存[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5):47-51. 被引量:4
-
5唐正华.论施蛰存历史题材短篇小说的创新[J].文史哲,1994(2):89-92. 被引量:2
-
6彭春凌.脱魅中的巫魅——论施蛰存小说的传统因素[J].中国比较文学,2004(3):122-139. 被引量:6
-
7王培元.也谈鲁迅的"骂人"及"施鲁之争"[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6):41-43. 被引量:2
-
8孔刘辉.论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兼论施蛰存文学旨趣[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2):67-70. 被引量:4
-
9张邦卫.施蛰存小说人物形象的“解典型化”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7(2):110-114. 被引量:2
-
10韩孟华.面具与锁链——施蛰存小说《鸠摩罗什》的存在焦虑与忏悔意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21(1):75-77. 被引量:1
-
1方鹤臻.浅析刘呐鸥对横光利一文学创作的继承性[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2(3):37-37.
-
2米乐.快乐新体验[J].高中生(高考),2003(1):58-59.
-
3孙逢勇.新感觉[J].山东教育,1997,0(20):45-45.
-
4龙和武.借鉴与改造——论新感觉派小说对意识流小说叙述模式的接受[J].电影文学,2007(16):66-67.
-
5李秀明.“坐”出新感觉[J].消费,2010(30):19-19.
-
6视线[J].诗林,2011(1):2-2.
-
7邓高.浅析日本文学中的自然美[J].芒种(下半月),2014(2):153-154. 被引量:2
-
8王长波.同居时代[J].章回小说(上旬刊)(文学版),2005,0(12):65-84.
-
9张宏,张晨怡.穆时英被刺杀之谜[J].各界,2014(5):28-30.
-
10高洪波.色调、节奏和感觉[J].海燕,2008,0(7):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