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韩国》
2000年第1期14-22,共9页
Contemporary Korea
共引文献23
-
1李裕群.中国石窟寺考古五十年[J].考古,1999(9):90-96. 被引量:8
-
2李裕群.天龙山石窟分期研究[J].考古学报,1992(1):35-62. 被引量:28
-
3韩有成,李玉芳.试论须弥山石窟开凿与形成的原因[J].固原师专学报,2004,25(4):64-68. 被引量:3
-
4常青.试论龙门初唐密教雕刻[J].考古学报,2001(3):335-360. 被引量:20
-
5姚崇新.广元唐代石窟造像分期研究[J].考古学报,2007(4):423-468. 被引量:6
-
6张永波.对正定隆兴寺内一龛唐代造像的初步研究[J].文物春秋,2013(2):61-67.
-
7韩有成.须弥山桃花洞石窟初探[J].固原师专学报,2001,22(4):62-65. 被引量:1
-
8梁前.试论唐代的社会文化对龙门石窟造像特色的影响[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24(9):42-43. 被引量:4
-
9彭明浩.龙门西山南段两处大型斩山遗迹[J].华夏考古,2019(5):102-107. 被引量:2
-
10陈悦新.龙门石窟唐代佛像着衣类型[J].文物,2020(7):85-96.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25
-
1田小波,胡静,徐欣,贾垚焱,吕丽,刘海朦.历史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理[J].经济地理,2021(1):191-201. 被引量:36
-
2王征.巴米扬和龟兹佛教艺术比较研究[J].西域研究,2009(4):74-81. 被引量:2
-
3张法.空间形式与象征意义:佛教石窟从印度到汉地的演化[J].浙江学刊,1999(1):72-76. 被引量:8
-
4王清廉,张和纬.中国佛寺地域分布与选址相地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6(3):73-77. 被引量:11
-
5姚士宏.克孜尔石窟本生故事画的题材种类(一)[J].敦煌研究,1987(3):65-74. 被引量:5
-
6杨富学.阿旃陀·巴米扬·吐鲁番与敦煌间的文化联系[J].敦煌研究,1995(2):69-79. 被引量:2
-
7令狐若明.古埃及的建筑形式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史学集刊,2000(1):55-58. 被引量:5
-
8马世长.中国佛教石窟的类型和形制特征——以龟兹和敦煌为中心[J].敦煌研究,2006(6):43-53. 被引量:28
-
9龙京红,石佳.龙门石窟的保护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5):71-75. 被引量:4
-
10樊锦诗.敦煌石窟保护与展示工作中的数字技术应用[J].敦煌研究,2009(6):1-3. 被引量:42
二级引证文献4
-
1杨小菊,于宗仁,郭青林,陈松丛,张文元,武发思.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石窟寺及古代壁画研究态势分析[J].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2023(1):80-98.
-
2肖波,张远远.中国石窟的文化特性与时代价值:基于313项国保单位的考察[J].南方文物,2022(4):251-257. 被引量:2
-
3肖波.智库咨询报告的文体特征与写作策略[J].写作,2022,42(6):81-87.
-
4岳红.石窟寺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研究——以敦煌莫高窟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4(1):79-83.
-
1张宝玺.西秦《佛说未曾有经》录经校文[J].敦煌研究,2009(4):109-110. 被引量:1
-
2温玉成.韩国庆州石窟庵原型初探[J].河洛春秋,2002(3):11-19.
-
3孙修身.唐朝杰出外交活动家王玄策史迹研究[J].敦煌研究,1994(3):17-32. 被引量:11
-
4彭金章.莫高窟第76窟十一面八臂观音考[J].敦煌研究,1994(3):42-48. 被引量:5
-
5施萍婷.关于莫高窟第四二八窟的思考[J].敦煌研究,1998(1):1-12. 被引量:4
-
6刘敏.广安冲相寺摩崖造像及石刻调查纪要[J].四川文物,1997(3):45-50. 被引量:5
-
7彭金章.莫高窟第14窟十一面观音经变[J].敦煌研究,1994(2):89-97. 被引量:3
-
8贺世哲.石室札记[J].敦煌研究,1999(1):29-31. 被引量:1
-
9邱瑞中.韩国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为武周朝刻本补证[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4):36-42. 被引量:1
-
10李际宁.味青斋敦煌秘籍佚卷存目点勘及其价值[J].敦煌学辑刊,1995(1):49-54.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