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类学的理论寻觅——由明代“公安派”的文论引起
被引量:5
出处
《民族艺术》
2000年第4期25-31,共7页
National Arts
同被引文献40
-
1庞涛.论现代视听科技在影视人类学中的应用[J].民族研究,1999(2):31-41. 被引量:7
-
2鲍江.西方人类学电影史述评[J].民族研究,2001(2):86-96. 被引量:7
-
3庄孔韶.“虎日”的人类学发现与实践——兼论《虎日》影视人类学片的应用新方向[J].广西民族研究,2005(2):51-65. 被引量:73
-
4李滨.闽东古田方言动词的重叠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7(7):67-72. 被引量:2
-
5让·鲁什.我们的图腾先祖与疯狂的灵媒[A].保罗·霍金斯.影视人类学原理(中译本第2版)[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被引量:1
-
6埃米莉·德·布里加德.族志电影史[A].保罗·霍金斯.影视人类学原理(中译本第2版)[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被引量:1
-
7影视人类学概述[DB/OL].人类学网站,2005-12-16. 被引量:1
-
8让·鲁什.摄影机和人[A].保罗·霍金斯.影视人类学原理(中译本第2版)[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被引量:1
-
9费伊·金斯伯格.电视民族志-美国、英国、日本和比利时电视中的人类学节目[A].保罗·霍金斯.影视人类学原理(中译本第2版)[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被引量:1
-
10科林·扬.观察电影[A].保罗·霍金斯.影视人类学原理(中译本第2版)[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8
-
1徐帆,何磊.民族志电影表述的实质 ——以花溪久安古茶树拍摄为例[J].艺术科技,2019,32(14):66-68.
-
2鲍江.观自在者:现象学音像民族志[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5):32-44. 被引量:7
-
3冯菊香.图片报道中“留守儿童”的民族志图像阐释——以新华网图片频道“镜界”系列为例[J].东南传播,2015(2):8-11.
-
4梁小燕.广西民族志影展的定位与发展[J].博物院,2017(5):42-50.
-
5徐菡.《北方的纳努克》启示:民族志电影方法论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7(4):13-18. 被引量:6
-
6王庆福.走进历史的田野——评文献纪录片《铁在烧——志愿军第63军铁原战记》[J].电视研究,2016,0(5):70-72.
-
7罗翰卿.形象营构:昆明“小人国”影视作品文本的叙事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6):179-180.
-
8梁君健.二阶视觉工作法与文化表意实践--《茶道》的影视人类学价值与启示[J].民族艺术研究,2016,29(6):152-158. 被引量:5
-
9王莉宁.语言资源保护与影视典藏[J].语言文字应用,2017(2):9-18. 被引量:11
-
10王庆福.海外民族志:中国民族志纪录片新视野[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2):117-119. 被引量:2
-
1谢燕清.马林诺夫斯基与现代人类学工作方式[J].民俗研究,2001(1):132-143. 被引量:12
-
2阮西湖,徐杰舜.面向21世纪的国际人类学──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14届世界大会综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4):41-42. 被引量:2
-
3胡不飞.《人类学家在田野:参与观察中的案例分析》中文版出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5):113-113.
-
4黄晓京.人类学[J].世界民族,1986(3):74-79.
-
5周大鸣,麻国庆.人类学和民族学(国外)[J].出版人(图书馆与阅读),2009(7):55-55.
-
6鲍江.“他者”到“你我”——中国人类学电影开山作品的理论启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5):72-81. 被引量:8
-
7徐杰舜.中国人类学的现状及未来走向[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0(4):14-22. 被引量:9
-
8李玲燕.现代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发展趋向——从第13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的讨论专题看学科发展[J].民族研究,1993(5):107-112. 被引量:1
-
9庄孔韶,王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人类学电影摄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34(4):17-19. 被引量:3
-
10赵旭东.纪念玛丽·道格拉斯[J].西北民族研究,2007(4):84-87.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