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立象以尽意——从周易卦象看唐诗中的意象翻译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卦象和诗象均为符号化的意象系统,二者都是以一种认知隐喻模式将"言不尽意"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在诗歌英译(中外译者合作翻译)过程中,可以借鉴卦象独有的"立象以尽意"的方式发挥图画符号的表意功能,辅助外国译者深刻准确地理解原诗的意象及意境,帮助其译出上乘的佳作。
作者
卢颖
机构地区
襄樊学院外国语学院
出处
《作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68-169,共2页
Writer Magazine
基金
2010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10b226)《画影现境——符际翻译视角下的唐诗英译研究》
关键词
卦象
诗象
唐诗英译
立象以尽意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I046 [文学—文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4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4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尉利工.
论意、象、言的诠释学意蕴[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6):24-28.
被引量:7
2
沈健.
《易》象与《诗》象:论《周易》的类艺术表现方式[J]
.现代哲学,2006(2):90-94.
被引量:1
3
臧守虎.
易、道相关"舆"象索隐[J]
.周易研究,2005(2):66-74.
被引量:3
4
林安梧.
关于中国哲学解释学的一些基础性理解——道、意、象、构、言[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31-39.
被引量:7
5
许渊冲著..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325.
二级参考文献
24
1
于雪棠.
《庄子》内篇与《周易》[J]
.北方论丛,1999(4):66-70.
被引量:3
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779.
被引量:655
3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被引量:1
4
信阳地区文管会 罗山县文化馆.河南罗山蟒张墓地第一次发掘简报.考古,1981,(2).
被引量:1
5
[美]威尔赖特.神话—原型批评(中译本)[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被引量:1
6
张衡.浑天仪注[M].吕子方辑本.中国天文学史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被引量:1
7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被引量:18
8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97页.
被引量:5
9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被引量:198
10
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被引量:205
共引文献
14
1
臧守虎.
在道家思想文化背景下对《内经》的诠释——以《素问》“心者……其宗大危”为例[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2):101-103.
被引量:1
2
臧守虎.
道家思想文化背景下对“至道在微……以传保焉”的诠释[J]
.中医研究,2006,19(10):59-62.
被引量:2
3
张锦枝.
对朱熹解释思想的再思考——以《大学章句集注》为例[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1):68-73.
被引量:1
4
林安梧.
关于经典诠释及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一些省察[J]
.求是学刊,2009,36(6):5-11.
被引量:7
5
林安梧.
“后新儒学”与中国哲学之未来[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62(3):187-193.
被引量:2
6
解丽霞.
中国哲学的意义之维与方法选择[J]
.现代哲学,2011(3):88-93.
7
王毅.
诠释学视野下的王弼易注研究[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3):21-24.
被引量:1
8
中岛隆博,李红霞.
言可尽意否?[J]
.第欧根尼,2012(1):70-85.
9
林安梧.
新儒学理论系统的建构——牟宗三“两层存有论”及相关问题检讨[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2):58-64.
被引量:2
10
鲍永玲.
开放而收敛的水域:儒家经典诠释的隐喻[J]
.人文杂志,2015(8):1-5.
1
王建堂,王艳丽.
《周易》·虎象·义理[J]
.华夏文化,2010(2):42-43.
2
张梦井.
译诗重在达意——《译诗须象原诗》读后[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6,9(4):64-67.
3
陈立柱.
说“天在山中”[J]
.文史,2002(2):261-265.
被引量:4
4
孙廷锋.
论艺术语言和“立象以尽意”的关系[J]
.语文教学研究,2011(4):23-25.
5
刘长允.
从辞书角度看《易经》[J]
.辞书研究,1985(6):9-17.
被引量:4
6
李葛送.
“得意而忘言”是否定语言吗[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13-118.
7
逄萌佳.
图画符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
.文学教育,2009(3):58-59.
8
闫诚.
“貌同而心异”的两种比喻[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4(4):14-15.
9
谢芳.
大学英语情境教学中的言、象、意关系[J]
.海外英语,2015(1):87-88.
10
熊子喻.
言意之辨源流说[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9,15(6):35-37.
作家
2011年 第1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