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轻工教育》
2004年第2期20-22,共3页
China Education of Light Industry
同被引文献12
1 王力宾.抽样技术与回归分析方法在教育质量定量分析中的应用[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17(S2):11-14. 被引量:1
2 理查德沙沃森,丽萨汤.教育的科学研究[M].曹晓南,程宝燕,刘莉萍,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75,91. 被引量:1
3 维尔斯马威廉,于尔斯斯蒂芬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第9版.袁振国,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23. 被引量:1
4 高尔梅雷迪斯,博格沃尔特,高尔乔伊斯.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第6版.许庆豫,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59-589. 被引量:1
5 MCMILLAN J H.SCHUMACHER S. Research in Educa- tion.. Evidence-Based Inquiry [M].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10: 429-438. 被引量:1
6 FITZPATRICK J L, SANDERS J R,WORTHEN B R. Program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 cal Guidelines[M]. Boston: Allyn & Bacon, 2004: 20. 被引量:1
7 HOSEN R.SOLOVEY-HOSEN D.The instructional value of fostering social capital in the classroom [J].Joum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2003, 30 (1) : 84-93. 被引量:1
8 康翠萍,王刚,石敏.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趋势分析——一种结构式的定量研究[J] .大学教育科学,2007(5):31-41. 被引量:12
9 (美)W.JamesPopham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被引量:1
10 魏红,申继亮.中小学教师评价学生能力的现状与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04,24(5):27-30.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7
1 龙借琼,陈思莲.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思考[J] .武陵学刊,2012,37(3):138-141. 被引量:4
2 邓峰.教育政策演进与教育评估转型——美国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经验与启示[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1):181-188. 被引量:8
3 潘超,曾意.高师院校学生“三线四段”组合式试教模式的构建[J] .保山学院学报,2013,32(5):57-60.
4 孙丽娟,慕林.高校双语教师职业发展探讨[J] .教育探索,2013(12):111-113. 被引量:5
5 沈忻昕.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的若干问题[J] .现代教育管理,2015(5):91-95. 被引量:2
6 孙科技.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公信力提升:挑战、国际经验及中国进路[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2):105-113. 被引量:5
7 李葆萍,陶丹.教育评价赋能未来学校转型[J] .中国教师,2021(12):6-10. 被引量:2
1 肖毓秀.谈谈三种教学水平[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82,2(2):5-10.
2 訾跃军.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 .新课程(教研版),2012(12):12-12.
3 田小桃.浅析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 .新课程研究(下旬),2009(9):130-131.
4 张浩.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J] .神州,2012(15):241-241.
5 吴小龙.重视教育评价[J] .教育与职业,1992(11):16-17. 被引量:1
6 王俊芳.听听自己的课,如何?[J]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2,0(16):48-48.
7 梅培松.教师评价初探[J] .中小学管理,1999(6):35-35. 被引量:1
8 冯振宇,樊丽俭.定量分析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影响提高民族班的教学质量[J] .交通高教研究,1994(1):25-33.
9 王强.分析问题、形成教育科研课题的一般方法[J] .教育家,2003(10):55-56.
10 朱桂琴.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的几个问题[J] .河南教育(基教版)(上),1999,0(8):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