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教资料》
2006年第18期126-127,共2页
参考文献2
1 马祖毅著..中国翻译简史 “五四”运动以前部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333.
2 郭建中编著..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343.
同被引文献6
1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316-340. 被引量:53
2 Peter Newmark.Why Translation Theory? What Translation Theory? Speech text of paper delivered at the Seminar on Translation Theory held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pril 9,1997:57. 被引量:1
3 孙艺风.文学翻译的过程--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9. 被引量:1
4 刘士聪,谷启楠.关于《红楼梦》文化内容的翻译--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359. 被引量:1
5 冯庆华.论译者的风格--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20-522. 被引量:1
6 李为.文化图式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3):50-51. 被引量:3
1 孟凡丽.教学论学科建设时代课题笔谈——文化适应与教学论建设[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4):90-91.
2 王东方.地理课堂中实施差异教学的方法及活动案例[J] .知识经济,2016(1):171-171. 被引量:4
3 谭颖.情感因素与课堂教学[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2):84-86.
4 林崇德.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对我市开展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J] .北京政协,1998(4):10-11. 被引量:3
5 卢俊勇,陶青.从教师的文化适应性看教师流动制[J]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11,31(8):15-17. 被引量:13
6 黄利花.学习者自主性发挥的动态过程及其衡量手段[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2.
7 张前龙.准确定位,精心准备,体现差异,突出效率——对高三一轮复习的看法[J] .考试周刊,2013(81):174-175.
8 唐亚平,姚国明.提高评课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31(12):110-112.
9 程莹.浅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留学生管理——以兰州某高校为例[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4,33(2):118-121. 被引量:2
10 廖辉.教学研究的四种路向:基于文化视角的思考[J] .教育科学文摘,2011,30(5):39-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