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介词+着”现象考察
被引量: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对于“介词+着”中的“着”的性质存在着不同看法。本文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考察,发现介词能否带“着”具有差异性,带“着”与不带“着”的介词在意义、用法上也有所区别,因此认为不能把“着”视为已经失去动态意义的构词成分,而认为把可带“着”的介词视为动介兼类词是一种简便明了的处理方法。
作者
尚平
机构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出处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47-149,共3页
Applied Linguistics
关键词
介词
“着”
兼类词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1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74
同被引文献
44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9
参考文献
7
1
陈昌来.
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3):15-22.
被引量:35
2
陈昌来.
现代汉语介词的内部差异及其影响[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5):97-105.
被引量:26
3
王俊毅.
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分类考察[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5):17-24.
被引量:22
4
郭锐著..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20.
5
刘月华等著..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第2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005.
6
侯学超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00.
7
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445.
二级参考文献
51
1
沈家煊.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
.当代语言学,1998(3):41-46.
被引量:502
2
郭锡良.
再谈马建忠和《马氏文通》[J]
.中国语文,1998(6):432-434.
被引量:19
3
周小兵.
介词的语法性质和介词研究的系统方法[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7(3):110-116.
被引量:18
4
马贝加.
处所介词“向”的产生及其发展[J]
.语文研究,1999(1):44-48.
被引量:25
5
黎锦熙,刘世儒.
汉语语法的科学体系和学科体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7(2):102-128.
被引量:5
6
江蓝生.
“动词+X+地点词”句型中介词“的”探源[J]
.古汉语研究,1994(4):21-27.
被引量:36
7
马贝加.
介词“沿”的产生[J]
.语文研究,1992(3):37-38.
被引量:8
8
鲁川.
介词是汉语句子语义成分的重要标志[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2):20-26.
被引量:17
9
李临定.
介词短语使用漫谈[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3):15-26.
被引量:7
10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
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
.中国语文,1995(3):161-169.
被引量:550
共引文献
74
1
侯菁文.
“从X”类词的词汇化及语法化研究[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0(1):107-111.
2
黄自然.
“X”与“X着”类介词辨析初探[J]
.文教资料,2007(34):217-219.
被引量:4
3
张志连.
《儿女英雄传》汉语介词、介词短语和介词框架概述[J]
.作家,2011(14):138-139.
4
顾英华.
新疆汉语学习者二价动词配价偏误分析[J]
.汉语学习,2004(4):68-72.
被引量:6
5
匡腊英.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初探[J]
.娄底师专学报,2004(3):96-99.
被引量:4
6
邵宜.
近代汉语介词“望”的形成及与“往”之比较[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5):91-95.
被引量:5
7
叶川.
动词+目的宾语结构的语用认知分析[J]
.南昌高专学报,2005,20(2):48-51.
8
邵宜.
介词“往”的语法化过程考察[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80-86.
被引量:15
9
龚娜,周先忠.
“X于”结构的语义分析[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27(6):82-86.
被引量:1
10
万莹.
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二十年[J]
.理论月刊,2008(6):119-121.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44
1
钱乃荣.
体助词“着”不表示“进行”意义[J]
.汉语学习,2000(4):1-6.
被引量:41
2
黄自然.
“X”与“X着”类介词辨析初探[J]
.文教资料,2007(34):217-219.
被引量:4
3
陶红印.
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
.当代语言学,1999,1(3):15-24.
被引量:215
4
王珏.
介词短语作定语四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4):96-103.
被引量:7
5
陆俭明.
“着(·Zhe)”字补议[J]
.中国语文,1999(5):331-336.
被引量:65
6
于广元.
介词短语的句法、语义、语用漫析[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4):54-57.
被引量:5
7
陈月明.
时间副词“在”与“着_1”[J]
.汉语学习,1999(4):11-15.
被引量:34
8
金昌吉.
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J]
.汉语学习,1996(2):13-18.
被引量:38
9
石毓智.
论现代汉语的“体”范畴[J]
.中国社会科学,1992(6):183-201.
被引量:110
10
汪树福.
介词结构是全能结构[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2(4):115-122.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10
1
黄自然.
“X”与“X着”类介词辨析初探[J]
.文教资料,2007(34):217-219.
被引量:4
2
万莹.
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二十年[J]
.理论月刊,2008(6):119-121.
被引量:5
3
孟晓慧.
“X+着”类介词的形成过程及内部差异探析[J]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10(3):6-7.
被引量:1
4
李德鹏.
论“介词+着”现象[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0(12):28-29.
被引量:2
5
黎勇权,莫梦娜.
浅析介词“当着”的语法化[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5,28(5):85-89.
6
刘红艳.
“V+P”词汇化分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0):65-68.
7
陈娜.
介词“借”和“借着”的差异性及原因阐释[J]
.现代语文,2020(4):41-46.
8
于屏方,王凤兰.
“×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处理情况研究[J]
.辞书研究,2021(1):59-64.
9
马雅琦.
从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看“着”的语法化过程[J]
.枣庄学院学报,2021,38(3):7-11.
10
谢洁,林海云.
“奔”“奔着”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语法化[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5):78-84.
二级引证文献
9
1
陈国琪.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初探[J]
.金田,2013(11):232-232.
2
孟晓慧.
“X+着”类介词的形成过程及内部差异探析[J]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10(3):6-7.
被引量:1
3
张秋葵.
英汉介词对比分析[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90-191.
被引量:2
4
彭卓.
英语介词的时间语义及其用法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2013(10):18-24.
被引量:1
5
王长华.
《春秋繁露》中“与”字研究及历时演变[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4):119-122.
被引量:1
6
侯瑞芬.
“X着”介词的收录及释义[J]
.辞书研究,2015(5):27-35.
被引量:9
7
张明辉,孟璐.
21世纪现代汉语介词研究综述[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3(9):64-73.
被引量:3
8
陈昌来.
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3):15-22.
被引量:35
9
应玮,骆健飞.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留学生介词“随着”偏误研究[J]
.海外华文教育,2019,0(4):95-105.
被引量:1
1
杨坡,王超.
浅析动态助词“将”的虚化历程[J]
.当代小说(下半月),2010(9):65-66.
2
房玉清.
从外国学生的病句看现代汉语的动态范畴[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3):4-23.
被引量:10
3
王克仲.
是词缀还是助词[J]
.古汉语研究,2003(2):39-42.
被引量:3
4
黄增寿.
《诗经》中的“相”[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58-59.
被引量:2
5
刘自齐.
瓦乡话属辨——与王辅世先生商榷[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9(2):119-124.
6
谭焕梅.
语用意义的汉韩翻译研究[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1(12):151-152.
7
巧计学单词 话“前缀”[J]
.海外英语,2012(7):10-10.
8
顾红艳.
维吾尔语语素研究述评[J]
.语言与翻译,2005(4):45-47.
被引量:1
9
丁桂英.
现代汉语中“以”的几种用法[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3):152-155.
10
朱俊玄.
字母词的界定与规范[J]
.语言文字应用,2017(1):88-97.
被引量:5
语言文字应用
2005年 第S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