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15-18,共4页
Population & Economics
二级参考文献11
1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 .社会学研究,2001(3):63-76. 被引量:1552
2 Jiaosheng He and Jim Pooler, "The Regional Concentration of China's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Flows, 1982-1990",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2002 , Vol. 28(September 2002). 被引量:1
3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课题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问题研究报告[J].农村经济文稿,2001,(12). 被引量:4
4 张晓辉.农业部调查统计分析:西部农民工的流动趋势[EB/OL].http://past.people.com.cn/GB/jinji/37/20030604/1008484.html.,. 被引量:1
5 陈良彪 张晓辉.最新报告:2002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超过9400万人[EB/0L].http://www.bjpopss.gov.cn/bjpopss/hot/hot20030516.htm.,. 被引量:1
6 赵树凯.流动就业农民的外出成因和生活预期—对苏南上海688位外来农村劳动力的调查[EB/OL].http://www.drcnet.com.cn/New-Product/expert/showdoc.aspdoc—id=122665.,. 被引量:1
7 Jiaosheng He and Jim Pooler, ''The Regional Concentration of China's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Flows, 1982-1990'',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2002, Vol. 28 (September 2002). 被引量:1
8 陈良彪 张晓辉.最新报告:2002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超过9400万人[EB/OL].http://www.bjpopss.gov.cn/bjpopss /hot/hot20030516. htm.,. 被引量:1
9 赵树凯.流动就业农民的外出成因和生活预期--对苏南上海688位外来农村劳动力的调查[EB/OL].http://www. drcnet. com. cn/New-Product/expert/showdoc. asp? doc-id= 122665.,. 被引量:1
10 袁彦鹏.非正规就业的发展是必然趋势[J] .中国劳动,2002(9):12-13. 被引量:5
共引文献29
1 刘欣,孙金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系统与保障机制[J] .职业技术教育,2004,25(16):59-62. 被引量:6
2 丁运超.江苏省丰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 .经济师,2004(11):247-248.
3 侯力.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人口学刊,2004,26(6):30-34. 被引量:31
4 胡少华,刘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应着力三大系统建设[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1(9):26-29. 被引量:8
5 焦玉良,龙晓添.农民流动决策及其特点之实证分析——基于对山东省高密市的调查[J] .西北人口,2005,26(3):29-32. 被引量:5
6 刘飞翔,陈念东.新阶段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调查分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4):24-27. 被引量:1
7 陈安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传输渠道研究[J] .财经研究,2005,31(12):126-140. 被引量:10
8 刘纯阳,夏金星.让农民走出大山——兼析贫困地区农村职教的作用及改革方向[J] .职教论坛,2006,22(03S):19-23. 被引量:1
9 陈琳琳.浅析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J] .甘肃农业,2006(2):74-74. 被引量:21
10 郑道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深层次探讨[J] .职业技术,2006(12):229-230.
同被引文献89
1 朱传耿,马荣华,甄峰,顾朝林.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J] .人文地理,2002,17(1):65-68. 被引量:49
2 徐育才.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行为[J] .经济地理,2005,25(1):56-59. 被引量:14
3 曾尊固,俞彩萍.南通县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发展[J] .地理学报,1989,44(1):68-76. 被引量:5
4 张志良,张涛,张潜.移民推拉力机制理论及其应用[J] .中国人口科学,1997(2):36-42. 被引量:17
5 刘秀梅,田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 .管理世界,2005,21(1):91-95. 被引量:88
6 张车伟.关于人口迁移理论的一种生态学观点[J] .中国人口科学,1994(1):43-47. 被引量:11
7 冯健,周一星.近20年来北京都市区人口增长与分布[J] .地理学报,2003,58(6):903-916. 被引量:157
8 段成荣.省际人口迁移迁入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 .人口研究,2001,25(1):56-61. 被引量:98
9 丁金宏,刘振宇,程丹明,刘瑾,邹建平.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J] .地理学报,2005,60(1):106-114. 被引量:184
10 鲁奇,吴佩林,鲁礼新,王国霞.北京流动人口特征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区域差异[J] .地理学报,2005,60(5):851-862. 被引量:45
引证文献6
1 张樨樨.关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经济学新思考[J] .山东纺织经济,2008,25(4):75-77.
2 耿元,林玳玳.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来到了吗——质疑2007年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J] .经济问题探索,2008(9):47-50. 被引量:11
3 高岩辉,刘科伟,张晓露.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流派与地理学的视角[J] .人文地理,2008,23(5):112-118. 被引量:12
4 幸丽萍.城乡二元结构视角下的农民工消费研究[J] .中国城市经济,2010(5):193-194. 被引量:9
5 耿元,王芳,林玳玳.高速铁路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J] .中国铁路,2010(10):12-15. 被引量:4
6 徐英,王秉洪.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户外出务工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 .中国劳动,2015(9X):30-34.
二级引证文献36
1 李晓凤,周思思.社区生活空间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压力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初探[J]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2020(1):38-57.
2 冷洪川,张晓培.论受教育程度对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以对四川省邛崃市的实证调查为基础[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92-96. 被引量:5
3 周健.关于我国“刘易斯转折点”研究的述评[J] .西北人口,2010,31(4):17-21. 被引量:9
4 郭建华.从农民工可行能力看“刘易斯转折点”[J] .商场现代化,2010(29):195-196.
5 卿涛,杨仕元,岳龙华.“Minami准则”下的刘易斯转折点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11(2):47-56. 被引量:20
6 汪进,钟笑寒.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理论辨析与国际经验[J] .中国社会科学,2011(5):22-37. 被引量:72
7 李朝晖.“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尚未来临——兼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供给变动与发展趋势[J] .中国农村观察,2011(5):78-87. 被引量:10
8 杨轩,陈俊峰.近年来农民工城镇融入研究述评[J] .中国名城,2011(10):27-32. 被引量:1
9 李朝晖,李安.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刘易斯模型验证综述[J] .人口与经济,2011(6):62-67. 被引量:3
10 赵春雨,苏勤,徐波.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行为研究——以江苏、山东、安徽三个样本村为例[J] .人文地理,2011,26(6):107-113. 被引量:16
1 赵洪山.刘易斯本意上的转折点并没有来临[J] .理论与现代化,2011(4):92-95.
2 蒯鹏州.后金融危机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1):47-50. 被引量:2
3 王建红.农民工短缺的理性分析与应对策略[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3):14-17. 被引量:1
4 王磊.“农民进城”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 .山东经济,2002,18(3):14-15.
5 熊仁宇:为“人口红利”消失叫好[J] .经济研究信息,2008(2):36-37.
6 中国农民工短缺的真相[J] .南方人物周刊,2013(2):11-11.
7 李玉梅.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发展经济学劳动力转移理论比较分析[J] .中国劳动,2015(2X):21-25. 被引量:2
8 周帅,孙飞,张欧.民工荒问题引出的农民工劳动力供给问题[J] .中国证券期货,2012,15(07X):127-127.
9 丁国栋.浅谈施工企业如何解决农民工短缺问题[J] .中国经贸,2014(6):216-217.
10 阎志强.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分析农民工短缺的状况[J] .北方经济,2012(1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