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正人之名以正世界——孟子人性论探析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孟子的性善说是儒家内部第一个自觉建立的系统的人性学说。并且,从儒家文化历史的发展来看,性善说开辟了儒家人性论的主流与传统,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本性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孟子对于儒家正统人性论的建立具有开创之功,也是研究、理解先秦乃至历史各时期儒家人性论的关键。孟子的人性学说既然是儒家内部第一个系统的人性学说,自然是孟子之后的儒家在讨论人性问题时绕不开的。自稍晚于孟子的荀子提出"人之性恶"批评孟子始,董仲舒的性三品论、扬雄的性善恶混论、李翱的性善情恶论以至理学的性二元论再到当代新儒家倡言的天道性命相贯通在调和孟荀发展孟子人性学说时,均采用了他们各自时代的思考方法而忽略了孟子时代和孟子自身人性探讨的思维方式。所以本文力图回到《孟子》文本探析孟子人性论的逻辑结构,以便尽可能地显出孟子人性论的真实面貌。所以,本文第一节指出孟子通过拒斥杨墨、辩难告子突显了"人禽之辨"对于人性探讨之重要,故而在承认"生之谓性"这一原则的同时,自觉地加入了"人禽之辨"这一原则作为人性探讨的前提与轴心。孟子将仅依"生之谓性"得出的"食色"等本能欲求排除在了人之为人的本性之外,因为本能欲求虽然是生而具有的,但第一不能区别人与禽兽;第二欲求对象是外在的,得与不得受客观之限制,不能自主自由,所以在生理欲求上既不能突出人之为人的特质,又不能彰显人的主体性,所以不能作为人性。而在"人禽之辨"的原则下,将人之为人的本性指点在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端之心的发用处,既突出了仁义礼智是人区别于禽兽的特质,是人先天固有的,又表明了四端的发用是无条件的,是普遍必然的。本文第二节指出孟子人性的探讨和先秦正名思想有着结构的一致,基于"人禽之辨"对人性的探讨
作者 刘瑶瑶
出处 《当代儒学》 2021年第1期38-73,共36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同被引文献5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