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新唯识论:心学的本体论重建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清末民初,在西学冲击之下,儒学呈现式微之势,其原因不仅在于西方文化之强势,更在于儒学本身之偏弊。这种巨大的文化落差导致了“意义危机”。熊十力所面对的生命困惑便是时代所抛出的问题在其生命中的体现,这些问题共同决定了熊十力对本体的追索。他试图通过本体论的建构融摄中西以破时代之困局。他认为东方哲学中唯儒学堪当重任,儒学中尤以心学能得孔孟精髓,因而选择从心学路向进行本体论的重建。“意之所在便是物”将物收归于意识而有否认事物的存在之嫌,使得传统心学表现出反知倾向。熊十力转而以“本心”为绝对本体,承认有境为开出知识论敞开可能性。他认为“即体即用”虽对体有深刻把握,但是用开出不足。有见于心学谈体遗用之弊,他提出“体用不二”以图寻求融摄中西的可能性。体用不二的展开有两个面向,即举体以成用和即用以显体。在两个面向的展开过程中,“本心”与体用的互动表征了本心的双重内涵:举体以成用表征了本心之作为绝对本体的意涵;即用显体表征了本心作为本体之发用的工夫论意涵。“本心”作为显现为一切心物现象之绝对本体,可满足本体的所有定义。然而即使本心不具有“明觉”义相依旧无碍其成为本体。熊十力借用佛学资源尤其是唯识学对“本心即是本体”的命题进行论证,其中跳脱之处便以境识一体、体用不二为之缝合,其最终结果便是“本心即是本体”与“体用不二”的循环论证。他借由翕辟生灭这两对概念进行宇宙本体论的建构,翕辟的生灭变化即足以显现为宇宙万象。熊十力将辟称为体,以其与绝对本体具有相同的德性。在人的证体工夫中,所证只是辟,而非绝对本体,绝对本体在心物诸现象的显现中并不具有在场性。在此意义上,本体只能作为本体宇宙论建构之悬设,其意义同�
作者 张贝
机构地区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处 《当代儒学》 2022年第1期187-238,共52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黄玉顺.儒学与生活: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作为儒学复兴的一种探索的生活儒学[J].人文杂志,2007(4):14-19. 被引量:37
  • 2熊十力著..新唯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30.
  • 3贺麟著..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41.
  • 4杨国荣著..王学通论 从王阳明到熊十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6.
  • 5(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 1[M].北京:中华书局,1981:4册.
  • 6李淼编著..中国禅宗大全[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1263.
  • 7陈少明著..做中国哲学 一些方法论的思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364.

二级参考文献19

共引文献3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