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淡美国玉米种质在中国玉米育种中的作用
被引量: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玉米品种的换代更新离不开种质的创新,外来种质是我国玉米育种的重要基础材料来源。本文简要分析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的美国优良种质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上取得的成就、种质特点及改良的途径。
作者
何代元
周联东
刘经纬
何琴
机构地区
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出处
《种子科技》
2009年第1期20-21,共2页
Seed Science & Technology
基金
"河南省玉米育种重大专项"资助(0620010200)
关键词
玉米
种质
品种
自交系
育种
遗传基因
杂种优势
分类号
S513.024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5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270
同被引文献
82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59
参考文献
6
1
李海明,胡瑞法,张世煌.
外来种质对中国玉米生产的遗传贡献[J]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1):2189-2197.
被引量:70
2
石雷.
引入美国种质对我国玉米育种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07,15(2):1-4.
被引量:56
3
王元东,段民孝,邢锦丰,王继东,张春原,杨国航,赵久然.
X系新种质利用的技术途径与策略探讨[J]
.作物杂志,2008(1):1-3.
被引量:25
4
高翔,祝云芳,孙章和,赵晓燕,徐燕,彭忠华,沈建华,陈泽辉.
Lan杂优群Mo17亚群选系及其衍生系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J]
.种子,2005,24(2):75-77.
被引量:6
5
高翔,陈泽辉,祝云芳,赵晓燕,沈建华,曹绍书.
美国Reid种质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20-123.
被引量:28
6
王懿波,王振华,王永普,张新,陆利行,田曾元.
中国玉米主要种质的改良与杂优模式的利用[J]
.玉米科学,1999,7(1):1-8.
被引量:124
二级参考文献
55
1
鲁宝良,赵文媛,刘日尊,关国志.
Mo17衍生系组配杂交种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影响和贡献[J]
.玉米科学,2004,12(z1):127-128.
被引量:19
2
杨辉,陈忠,王亮,陈德义,李伟玲.
外引种质资源78599的应用潜力[J]
.玉米科学,2001,9(z1):13-14.
被引量:8
3
高翔,曹绍书,罗仕文,王进,祝云芳,沈建华,陈泽辉.
浅析塘四平头杂优群选系及其改良系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J]
.玉米科学,2005,13(z1):20-22.
被引量:8
4
高翔,陈泽辉,祝云芳.
CIMMYT玉米种质AC8328BNC_1的耐瘠性研究[J]
.玉米科学,2004,12(2):76-78.
被引量:7
5
高翔,陈泽辉,祝云芳.
浅析美国改良Reid和78599玉米种质在西南山区玉米育种利用的策略[J]
.种子,2004,23(9):70-72.
被引量:15
6
高翔,陈泽辉,祝云芳,赵晓燕,沈建华,曹绍书.
美国Reid种质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20-123.
被引量:28
7
赵久然.
优良玉米自交系选育新方法[J]
.玉米科学,2005,13(2):31-32.
被引量:64
8
李海明,胡瑞法,张世煌.
外来种质对中国玉米生产的遗传贡献[J]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1):2189-2197.
被引量:70
9
张世煌.
玉米种质创新和商业育种策略[J]
.玉米科学,2006,14(4):1-3.
被引量:89
10
张世煌.
郑单958带给我们的创新思路和发展机遇[J]
.玉米科学,2006,14(6):4-6.
被引量:67
共引文献
270
1
代秀云,王薪淇,吴凤新,周小辉,何欢,岳尧海,高嵩,孟令聪,侯国生,焦仁海.
国外玉米杂交种在我国育种中的应用[J]
.东北农业科学,2024,49(3):1-4.
2
高翔,陈泽辉,祝云芳.
贵州玉米品种(组合)杂优模式初探[J]
.玉米科学,2004,12(z1):20-21.
被引量:17
3
ZHENG Da-hao, LI Yan-ru, JIN Feng-xue and JIANG Ji-jian(Department of Agronomy, Agricultural College, Yanbian University, Jilin 133400, P.R.China).
Pedigree and Germplasm Base of Inbreds of the Lancaster Heterotic Group of Maize in China[J]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2,1(6):595-604.
被引量:2
4
晏庆九,张健,许明陆,霍仕平,张兴端.
三峡库区72份玉米地方品种产量性状的评价[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1,3(1):12-17.
被引量:9
5
邹超英,杨克诚,潘光堂,荣廷昭.
3个不同玉米基础群体及其改良后代遗传变异的SSR分析[J]
.玉米科学,2010,18(2):17-22.
被引量:4
6
徐青松,徐劲松.
引种美国玉米杂交种的分析与思考[J]
.玉米科学,2010,18(4):66-70.
被引量:9
7
李继竹,王勇,于维,衣洪坤,吴景彬,郭琦,杨伟光.
美国玉米种质对北方Reid群改良效果研究[J]
.玉米科学,2010,18(4):23-26.
被引量:13
8
黎裕,王天宇.
我国玉米育种种质基础与骨干亲本的形成[J]
.玉米科学,2010,18(5):1-8.
被引量:107
9
才卓,柳迎春,许明学,张志强.
玉米自交系吉853的选育与应用研究[J]
.玉米科学,2010,18(3):1-5.
被引量:19
10
田圣忠,李小敏,田圣保,杨开枝,周昌华,李友华.
几个玉米品种在宜昌市夷陵区的比较试验[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2):4995-4997.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82
1
宗义湘,石会娟,赵邦宏,杨小静.
河北省玉米生产状况研究[J]
.粮食与饲料工业,2009(6):16-19.
被引量:4
2
郑丽敏,牛永锋,祁国宾.
实现夏玉米高产的几个关键措施[J]
.种业导报(麦类文摘),2006(5):31-32.
被引量:3
3
黎裕,王天宇.
我国玉米育种种质基础与骨干亲本的形成[J]
.玉米科学,2010,18(5):1-8.
被引量:107
4
任纬,张长春,严康,杨旭东.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创新的探讨[J]
.玉米科学,2010,18(5):39-41.
被引量:10
5
刘经纬,关仙平,周联东,何代元.
河南省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
.中国种业,2009(S1):41-42.
被引量:4
6
李洪杰,刘志勇.
河北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述评[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17(2):88-94.
被引量:13
7
白金铠,宋佐衡,陈捷,梁景颐,刘伟成,吕国忠,赵廷昌,周永力.
玉米病害的病菌变异与抗病品种选育[J]
.玉米科学,1994,2(1):67-72.
被引量:57
8
梁新棉.
河北省夏玉米品种产量变化趋势及育种方向[J]
.河北农业科学,2005,9(2):54-56.
被引量:16
9
傅万新,扬利华,王文秀.
发展河北省玉米生产实施对策[J]
.河北农业科学,1995(1):35-37.
被引量:2
10
叶雨盛,宇文强,戴保威,马传新,田兴文.
地方种质资源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利用[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24(5):435-437.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
6
1
徐青松,徐劲松.
引种美国玉米杂交种的分析与思考[J]
.玉米科学,2010,18(4):66-70.
被引量:9
2
孙发明,徐艳荣,候宗运,焦仁海,刘兴二.
国外玉米种质在东北地区的利用与改良[J]
.农业与技术,2009,29(4):33-36.
被引量:5
3
雷晓兵,赵保献,梁晓伟,李林,陈润玲,卫勇强,赵合林.
浅谈黄淮海地区玉米育种核心种质的改良与创新[J]
.河南农业科学,2011,40(8):79-80.
被引量:9
4
于翠红,高增玉.
河北省玉米生产现状及主推品种分析[J]
.河北农业科学,2012,16(2):22-27.
被引量:33
5
陈艳,吕秉儒,王路勇,姜愈,李振江,王议萍,龙羿辛,方辉,汪保华.
基于SSR标记的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J]
.作物研究,2021,35(5):538-543.
被引量:3
6
周天旺,王春明,洪流,李丽君,郭成.
331份玉米自交系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J]
.玉米科学,2024,32(3):101-106.
二级引证文献
59
1
房茜,吴文祥.
气候变化与技术进步对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J]
.吉林农业(学术版),2011(3):203-205.
被引量:4
2
雷晓兵,赵保献,梁晓伟,李林,陈润玲,卫勇强,赵合林.
浅谈黄淮海地区玉米育种核心种质的改良与创新[J]
.河南农业科学,2011,40(8):79-80.
被引量:9
3
孙发明,焦仁海,徐艳荣,仲义,侯宗运,代秀云,刘兴二.
玉米兰卡种质在东北地区的应用与创新[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15.
被引量:7
4
赵法成.
夏播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
.种业导刊,2012(2):17-18.
被引量:9
5
胡占菊.
玉米的七分种三分管[J]
.种业导刊,2012(3):31-31.
被引量:1
6
王秋燕,陈红弟,黄亮华,赵守光,张晶.
16个美国亚当系列优质超甜玉米品种引种试种及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7):1-3.
被引量:3
7
李晓丽,冯俊荣,王志亭,董全雄,刘冬云,高群英,周君,李阳飞,冯大宗,王浩.
玉米新品种先科33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2012(12):120-122.
被引量:3
8
冯伟,杨军芳,周晓芬,张彦勇,杜晓东.
冀西山区旱地玉米品种间产量差异初探[J]
.河北农业科学,2012,16(9):11-15.
被引量:1
9
周亚星,周伟.
通辽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策略[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42(1):8-9.
被引量:3
10
蔺玉军,姜翠棉,徐东旭,高韶斌,王玉祥,程升,梁玉红,赵永贵,侯杰.
优质 高产 广适玉米新品种纪元128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要点[J]
.河北农业科学,2014,18(2):64-66.
被引量:2
1
何代元,周联东,刘经纬,何琴.
浅淡美国玉米种质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作用[J]
.农业科技通讯,2009(4):5-7.
被引量:9
2
叶雨盛,李月明,郝楠,李哲,王延波,王志顺.
美国玉米种质改良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J]
.西北农业学报,2011,20(5):69-73.
被引量:6
3
刘学玲,姜立雁,高惠林,腾文星,王提江,倪玉春.
美国玉米种质类群分析与评价[J]
.农业与技术,1999,19(1):16-18.
被引量:7
4
邰凤鸣,关正春.
论农用拖拉机的换代更新[J]
.农机化研究,1990,12(4):39-41.
5
杨宗利,李和平,李积铭.
美国玉米种质在我国的改良利用情况及建议——以黄淮海夏玉米区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35-36.
被引量:7
6
赵文媛,刘旭,王德新.
应用美国玉米种质的经验和教训[J]
.中国种业,2011(10):50-52.
被引量:12
7
陈发波,杨克诚,荣廷昭,潘光堂.
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主要性状分析及育种对策探讨[J]
.玉米科学,2007,15(4):41-45.
被引量:30
8
胡德玉,成云峰,孙玉平.
湖北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3):56-58.
被引量:4
9
陈浪,罗希榕,覃成,英敏.
贵州区试玉米组合主要性状分析及育种对策探讨[J]
.种子,2011,30(5):87-91.
被引量:3
10
郭庆辰,张义荣,康浩冉,刘宗凯,刘洪泉,窦秉德.
美国玉米种质的引进、选系及组配模式探讨[J]
.分子植物育种,2016,14(11):3262-3272.
被引量:16
种子科技
2009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