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淡美国玉米种质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作用
被引量: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玉米品种的换代更新离不开种质的创新,外来种质是我国玉米育种的重要基础材料来源。本文简要分析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的美国优良种质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上取得的成就及产生的影响,并阐述了我国引进的美国优良种质的特点及改良的途径。
作者
何代元
周联东
刘经纬
何琴
机构地区
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出处
《农业科技通讯》
2009年第4期5-7,共3页
基金
"河南省玉米育种重大专项"资助(0620010200)
关键词
玉米种质
玉米育种
引进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S967.6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5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270
同被引文献
84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70
参考文献
6
1
李海明,胡瑞法,张世煌.
外来种质对中国玉米生产的遗传贡献[J]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1):2189-2197.
被引量:70
2
石雷.
引入美国种质对我国玉米育种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07,15(2):1-4.
被引量:56
3
王元东,段民孝,邢锦丰,王继东,张春原,杨国航,赵久然.
X系新种质利用的技术途径与策略探讨[J]
.作物杂志,2008(1):1-3.
被引量:25
4
高翔,祝云芳,孙章和,赵晓燕,徐燕,彭忠华,沈建华,陈泽辉.
Lan杂优群Mo17亚群选系及其衍生系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J]
.种子,2005,24(2):75-77.
被引量:6
5
高翔,陈泽辉,祝云芳,赵晓燕,沈建华,曹绍书.
美国Reid种质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20-123.
被引量:28
6
王懿波,王振华,王永普,张新,陆利行,田曾元.
中国玉米主要种质的改良与杂优模式的利用[J]
.玉米科学,1999,7(1):1-8.
被引量:124
二级参考文献
55
1
鲁宝良,赵文媛,刘日尊,关国志.
Mo17衍生系组配杂交种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影响和贡献[J]
.玉米科学,2004,12(z1):127-128.
被引量:19
2
杨辉,陈忠,王亮,陈德义,李伟玲.
外引种质资源78599的应用潜力[J]
.玉米科学,2001,9(z1):13-14.
被引量:8
3
高翔,曹绍书,罗仕文,王进,祝云芳,沈建华,陈泽辉.
浅析塘四平头杂优群选系及其改良系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J]
.玉米科学,2005,13(z1):20-22.
被引量:8
4
高翔,陈泽辉,祝云芳.
CIMMYT玉米种质AC8328BNC_1的耐瘠性研究[J]
.玉米科学,2004,12(2):76-78.
被引量:7
5
高翔,陈泽辉,祝云芳.
浅析美国改良Reid和78599玉米种质在西南山区玉米育种利用的策略[J]
.种子,2004,23(9):70-72.
被引量:15
6
高翔,陈泽辉,祝云芳,赵晓燕,沈建华,曹绍书.
美国Reid种质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20-123.
被引量:28
7
赵久然.
优良玉米自交系选育新方法[J]
.玉米科学,2005,13(2):31-32.
被引量:64
8
李海明,胡瑞法,张世煌.
外来种质对中国玉米生产的遗传贡献[J]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1):2189-2197.
被引量:70
9
张世煌.
玉米种质创新和商业育种策略[J]
.玉米科学,2006,14(4):1-3.
被引量:89
10
张世煌.
郑单958带给我们的创新思路和发展机遇[J]
.玉米科学,2006,14(6):4-6.
被引量:67
<
1
2
3
4
5
6
>
共引文献
270
1
代秀云,王薪淇,吴凤新,周小辉,何欢,岳尧海,高嵩,孟令聪,侯国生,焦仁海.
国外玉米杂交种在我国育种中的应用[J]
.东北农业科学,2024,49(3):1-4.
2
高翔,陈泽辉,祝云芳.
贵州玉米品种(组合)杂优模式初探[J]
.玉米科学,2004,12(z1):20-21.
被引量:17
3
ZHENG Da-hao, LI Yan-ru, JIN Feng-xue and JIANG Ji-jian(Department of Agronomy, Agricultural College, Yanbian University, Jilin 133400, P.R.China).
Pedigree and Germplasm Base of Inbreds of the Lancaster Heterotic Group of Maize in China[J]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2,1(6):595-604.
被引量:2
4
晏庆九,张健,许明陆,霍仕平,张兴端.
三峡库区72份玉米地方品种产量性状的评价[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1,3(1):12-17.
被引量:9
5
邹超英,杨克诚,潘光堂,荣廷昭.
3个不同玉米基础群体及其改良后代遗传变异的SSR分析[J]
.玉米科学,2010,18(2):17-22.
被引量:4
6
徐青松,徐劲松.
引种美国玉米杂交种的分析与思考[J]
.玉米科学,2010,18(4):66-70.
被引量:9
7
李继竹,王勇,于维,衣洪坤,吴景彬,郭琦,杨伟光.
美国玉米种质对北方Reid群改良效果研究[J]
.玉米科学,2010,18(4):23-26.
被引量:13
8
黎裕,王天宇.
我国玉米育种种质基础与骨干亲本的形成[J]
.玉米科学,2010,18(5):1-8.
被引量:107
9
才卓,柳迎春,许明学,张志强.
玉米自交系吉853的选育与应用研究[J]
.玉米科学,2010,18(3):1-5.
被引量:19
10
田圣忠,李小敏,田圣保,杨开枝,周昌华,李友华.
几个玉米品种在宜昌市夷陵区的比较试验[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2):4995-4997.
被引量:2
<
1
2
3
4
5
…
27
>
同被引文献
84
1
石雷.
美国商业种质对我国玉米育种的影响[J]
.北京农业,2007(26):10-13.
被引量:12
2
丰光,李妍妍,邢锦丰,黄长玲.
美国先锋玉米育种经验的启示[J]
.玉米科学,2010,18(2):133-135.
被引量:29
3
申为民,王卫民,赵爱莲,张太平.
优良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昌7-2的选育及其利用[J]
.种子,2004,23(12):73-74.
被引量:6
4
张仁和,夏建刚,薛吉全,师公贤.
美国玉米种质78599的利用与改良[J]
.中国农学通报,2004,20(6):128-130.
被引量:18
5
赵久然.
超级玉米指标及选育模式[J]
.玉米科学,2005,13(1):3-4.
被引量:102
6
左淑珍,许崇香,王红霞,徐建文.
8个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分析及应用评价[J]
.玉米科学,2005,13(2):39-41.
被引量:31
7
王永普,王振华,张新,亢伟民.
浅谈玉米外来种质的利用[J]
.种子,1995,14(1):30-32.
被引量:8
8
华致甫,白宝璋,赵晓军.
玉米丝黑穗菌生理分化的研究[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5,17(2):32-37.
被引量:33
9
李海明,胡瑞法,张世煌.
外来种质对中国玉米生产的遗传贡献[J]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1):2189-2197.
被引量:70
10
贺字典,陈捷,高增贵,庄敬华.
玉米丝黑穗病及病菌生理分化研究进展[J]
.玉米科学,2005,13(4):117-120.
被引量:17
<
1
2
3
4
5
…
9
>
引证文献
9
1
张新,鲁晓民,曹丽茹,张前进,魏昕,郭金生,王振华.
14份引进美国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及应用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2020,0(8):27-31.
被引量:8
2
崔爱民,张久刚,张虎,单皓,丁锐钦.
美国种质的引进及利用方式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2011,57(3):97-99.
被引量:6
3
吴秋平,陈范骏,陈延玲,袁力行,张福锁,米国华.
1973-2009年中国玉米品种演替过程中根系性状及其对氮的响应的变化[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1,41(6):472-480.
被引量:5
4
王安贵,陈泽辉,祝云芳,郭向阳,邬成,李娟.
美国先锋玉米种质在西南地区的利用途径探讨[J]
.种子,2011,30(8):74-75.
被引量:20
5
冯健英.
美国先锋玉米种质在黄淮海地区的利用现状和前景[J]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9):57-59.
被引量:15
6
李凤海,于涛,郭佳丽.
利用国外种质改良郑58的效果研究[J]
.玉米科学,2012,20(4):22-25.
被引量:7
7
张小杰,曲洁琼,周天旺,王春明,郭成.
337份外引种质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及评价[J]
.西北农业学报,2021,30(6):901-906.
被引量:1
8
张瑞朋,栾化泉,刘骞,申德新.
2001-2022年先锋种子公司在我国审定玉米品种分析[J]
.中国种业,2023(9):126-130.
被引量:1
9
王楠,李穆,路明,高婷婷,郑淑波,张志军,刘文国.
美国先锋公司玉米品种在我国的应用分析[J]
.作物杂志,2019(4):24-29.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
70
1
张新,鲁晓民,曹丽茹,张前进,魏昕,郭金生,王振华.
14份引进美国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及应用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2020,0(8):27-31.
被引量:8
2
李凤海,于涛,郭佳丽.
利用国外种质改良郑58的效果研究[J]
.玉米科学,2012,20(4):22-25.
被引量:7
3
王高鸿,郑向阳,申建国,王满富,杜艳伟,李彦芳.
玉米新品种奥利66号的选育技术[J]
.山西农业科学,2013,41(3):212-214.
被引量:1
4
冯健英,陈莉,许洛,王绍新,郭贵峰.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产现状 育种目标及育种途径[J]
.河北农业科学,2012,16(10):35-39.
被引量:17
5
王安贵,陈泽辉,李娟,祝云芳,郭向阳,赵丽,胡兴.
北美温带玉米杂交种选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
.玉米科学,2014,22(1):7-14.
被引量:4
6
姚国旗,曹冰,单娟,邓广成,李翠兰,韩志景,汪黎明.
郑单958产量的源库制约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2014,46(2):36-40.
7
李娟,陈泽辉,王安贵,祝云芳,郭向阳,王达强,赵丽,胡兴.
美国先锋玉米杂交种选系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J]
.西南农业学报,2014,27(2):485-490.
被引量:10
8
杜保见,郜红建,常江,章力干.
玉米苗期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差异及聚类分析[J]
.玉米科学,2014,22(6):67-73.
被引量:9
9
马毅,卫晓轶,魏锋,洪德峰,马俊峰,张学舜.
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新6的选育研究[J]
.中国种业,2015(3):52-54.
被引量:6
10
董雅致,徐克章,崔喜艳,季平,陈展宇,李大勇,张治安.
不同年代大豆品种根系活力的变化及其与植株生物量的关系[J]
.植物生理学报,2015,51(3):345-353.
被引量:24
<
1
2
3
4
5
…
7
>
1
何代元,周联东,刘经纬,何琴.
浅淡美国玉米种质在中国玉米育种中的作用[J]
.种子科技,2009,27(1):20-21.
被引量:6
2
叶雨盛,李月明,郝楠,李哲,王延波,王志顺.
美国玉米种质改良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J]
.西北农业学报,2011,20(5):69-73.
被引量:6
3
刘学玲,姜立雁,高惠林,腾文星,王提江,倪玉春.
美国玉米种质类群分析与评价[J]
.农业与技术,1999,19(1):16-18.
被引量:7
4
邰凤鸣,关正春.
论农用拖拉机的换代更新[J]
.农机化研究,1990,12(4):39-41.
5
杨宗利,李和平,李积铭.
美国玉米种质在我国的改良利用情况及建议——以黄淮海夏玉米区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35-36.
被引量:7
6
赵文媛,刘旭,王德新.
应用美国玉米种质的经验和教训[J]
.中国种业,2011(10):50-52.
被引量:12
7
刘士荣,马忠强,徐佳,刘旭辉.
早熟高产玉米新品种龙垦5号的选育及特点[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4):161-161.
被引量:1
8
任晓菊,张翠红.
不同产量水平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与通径分析[J]
.农业科技通讯,2009(11):48-50.
被引量:2
9
刘传兵.
玉米新品种恩单10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3):144-146.
被引量:1
10
孙明山.
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总结[J]
.农民致富之友,2016(13):141-141.
<
1
2
>
农业科技通讯
2009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吴雪茹
黄晓冰
陈金兴
袁伟彬
戚宏
潘弟仪
徐必达
谢华民
马宁
相关机构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相关主题
温通膏
薄层鉴别
薄层色谱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