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4-30,共7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476
-
1王鹏,干一卿.谁主认同?转型时期中国女性阶层地位认同的多重建构及其世代变迁[J].社会,2022,42(4):183-213. 被引量:5
-
2唐皇凤,董大仟.中国共产党百年政党伦理建设的历史经验探赜——基于价值、制度和主体的三维解读[J].江苏社会科学,2021(5):1-12. 被引量:4
-
3常江,罗雅琴.人工智能如何“生成”信息失序:原理、危机与反思[J].信息技术与管理应用,2023(3):65-75. 被引量:11
-
4段文阁.从“道德容许行为”到“次道德”——道德评价标准理想性的丧失[J].伦理学研究,2006(6):52-54. 被引量:4
-
5于树贵.伦理是一种智慧[J].哲学动态,2001(5):18-20. 被引量:14
-
6彭启福.伦理与智慧——兼与于树贵先生商榷[J].哲学动态,2001(9):33-36. 被引量:5
-
7周黎鸿,王淑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范畴论纲[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08(8):30-31. 被引量:4
-
8祝成生.“公”观念的历史纠结与公德意识的当代重塑——兼论和谐社会视野内伦理体系的基石[J].社科纵横,2007,22(3):34-36. 被引量:1
-
9李科.大科学时代科学伦理范式的现实境遇与逻辑转换——从“价值理性”逻辑到“公共理性”逻辑[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3):62-66. 被引量:2
-
10郑戈.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吗?——试论“法律科学”的属性及其研究方法[J].北大法律评论,1998(1):1-30. 被引量:38
引证文献62
-
1罗丽婷.乡约道德教化的历史溯源及其现代性转化[J].理论观察,2024(3):115-119.
-
2赵文龙,贾洛雅.社会共识机制与共识凝聚途径探析:一种社会学的视角[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178-190. 被引量:21
-
3彭启福.伦理与智慧——兼与于树贵先生商榷[J].哲学动态,2001(9):33-36. 被引量:5
-
4陈秀芹.幼儿期的父母教养观念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8):53-54. 被引量:1
-
5于树贵.伦理智慧与常识道德——兼与彭启福先生商榷[J].哲学动态,2002(2):31-34. 被引量:7
-
6姚飞.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探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2):53-56.
-
7吴玉军.多元、宽容与秩序:当代和谐社会新景观[J].理论与改革,2005(3):29-32. 被引量:3
-
8王旭.论孟、荀“礼”之差异及其与传统道德相异倾向的内在联系[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2):117-119.
-
9张水勇.权利时代的道德缺失——对一则征婚广告的法理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05,23(4):72-75.
-
10丁锦宏.论社会转型期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J].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5(11):16-21.
二级引证文献266
-
1王云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建构:从自然生成到情感互惠[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43-52. 被引量:58
-
2姜涛.新罪之保护法益的证成规则——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保护法益论证为例[J].中国刑事法杂志,2021(3):37-55. 被引量:52
-
3刘伟,吴小玉.结构关系视域下主导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理论阐释[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3,9(1):15-24. 被引量:1
-
4王子予.追求共识:比例原则的裁判实践与知识互动[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2,28(3):126-143. 被引量:8
-
5徐苗,刘同舫.共同价值的“建构效应”: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J].求是学刊,2022,49(5):10-17. 被引量:5
-
6杜慧中.新时代以来的新乡贤研究文献综述[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55-60. 被引量:1
-
7何哲.全球治理的困境与出路[J].南京社会科学,2021(1):65-74. 被引量:7
-
8沈寨.理论指导实践:法律学说在司法运用中的应然样态——《论法律学说的司法运用》之批判性阅读[J].民间法,2021(2):499-511.
-
9汤岩.国际法教义学:方法界定、历史梳理和价值反思[J].法律方法,2020(1):314-329.
-
10程玉莲,郭佩佩,吉祥.情致理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化路径[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4):89-92. 被引量:1
-
1王海平.从生态问题到生态美学[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1(2):201-202.
-
2李延明.怎样认识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J].哲学研究,1986(3):11-20.
-
3张文喜.马克思对“伦理的正义”概念的批判[J].中国社会科学,2014(3):31-43. 被引量:29
-
4王涛.现代社会基本结构关系变迁与道德坚持[J].理论学刊,2003(6):97-98.
-
5王娟,周吉忠,项新新.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J].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1,3(1):29-30.
-
6陈锡林.儿童人格的塑造对其创造力的影响[J].发展,2008(7):145-145.
-
7庞景君.社会转型的动力和标志[J].社会科学辑刊,1995(4):21-25. 被引量:11
-
8刘善花,詹卫武.试析康德的“天才观”[J].美与时代(美学)(下),2008(1):56-57.
-
9谢晖.习惯、半有机团结与人类秩序[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6,8(3):54-55.
-
10甘小华.论道德共识的分化与重建[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4):162-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