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波罗盖(膝)”的来源——兼谈汉语与非汉语的深层接触 被引量:1
1
作者 徐丹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37,共13页
本文提出现在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方言中的"波罗盖(膝)"一词,其来源不是汉语自身的词,而是源自北方民族的一个底层词汇。该词传播的方式大概是通过女真化的通古斯人群传过来的。历史材料表明,女真人、满族的形成融汇了多元的&q... 本文提出现在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方言中的"波罗盖(膝)"一词,其来源不是汉语自身的词,而是源自北方民族的一个底层词汇。该词传播的方式大概是通过女真化的通古斯人群传过来的。历史材料表明,女真人、满族的形成融汇了多元的"部落"成分。语言学的材料显示,汉语北方方言p-l-k"波罗盖(膝)"的模式很可能来自通古斯语b-l-g(膝)的模式。而通古斯语的构词方式与其北部地区其他游牧、渔猎民族的语言有深刻的关联。该词很可能与这些语言古老的词根bul-/pal-有同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罗盖(膝) 通古斯语 底层词
原文传递
研究语言的新视角:语言和基因的平行演变 被引量:8
2
作者 徐丹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5-226,252,共12页
跨学科研究语言学是时代使然。语言学应该多借鉴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及成果。对于人文科学来说,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对于自然科学来说,分子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结合两个学科(但不限于这两个学科)考察某些人群和语言,对语言学研... 跨学科研究语言学是时代使然。语言学应该多借鉴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及成果。对于人文科学来说,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对于自然科学来说,分子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结合两个学科(但不限于这两个学科)考察某些人群和语言,对语言学研究将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 语言与基因 分子人类学
原文传递
乌尔都语在印度将何去何从 被引量:3
3
作者 沙赫泽曼·哈克 袁雨航 《世界知识》 2019年第23期70-71,共2页
2019年8月7日,德里高等法院指控德里警察局长在一份初步资料报告中使用乌尔都语词汇。法院认为报告中不应该出现乌尔都语中“夸张”“晦涩”的波斯语词源词汇,这些词汇“完全无法被普通群众所理解”。警察局长随后解释称,他们所使用的... 2019年8月7日,德里高等法院指控德里警察局长在一份初步资料报告中使用乌尔都语词汇。法院认为报告中不应该出现乌尔都语中“夸张”“晦涩”的波斯语词源词汇,这些词汇“完全无法被普通群众所理解”。警察局长随后解释称,他们所使用的乌尔都语词汇并非法院所提到的那样高深莫测,只要借助词典,普通民众理解起来应该问题不大。这只是乌尔都语在印度遭到排斥的一个案例。印度独立后,乌尔都语被越来越多的印度人认为是一门“外来语言”并加以抵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都语 外来语言 高等法院 波斯语 词源 普通民众 词汇 印度人
原文传递
新发现郑道昭之妹郑穆姬墓志铭及相关问题探讨
4
作者 张强 魏离雅 《西泠艺丛》 2024年第10期65-71,共7页
新发现的《郑穆姬墓志》,提供了有关郑道昭家族关系的新材料,郑羲并没有被谥为“文灵”而是“文公”,我们可就此质疑《魏书》作者魏收是否有意为之。同时,也说明郑羲之子郑道昭曾经在郑穆姬出嫁北魏孝文帝时,担当了迎送之责,由此可见其... 新发现的《郑穆姬墓志》,提供了有关郑道昭家族关系的新材料,郑羲并没有被谥为“文灵”而是“文公”,我们可就此质疑《魏书》作者魏收是否有意为之。同时,也说明郑羲之子郑道昭曾经在郑穆姬出嫁北魏孝文帝时,担当了迎送之责,由此可见其与皇家互动的深度。郑穆姬还曾经为孝文帝诞下皇子,待其9岁夭折之后,便经历了从居士到出家建寺,到做职业比丘尼,最后成为具有高深修行的法师。另外,本文在碑学的意义建构层面上,对《郑穆姬墓志》进行了书法风格判断及审美意义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穆姬 郑道昭 郑懿 郑羲 孝文帝 碑学
原文传递
中文的魅力:跨越时空的探索之旅
5
作者 白乐桑 龚君姬(译) 《教育国际交流》 2024年第6期11-14,共4页
本文最初发表在2020年5月18日的法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络媒体《The Conversation》上。文中,白乐桑教授特别强调了中文学习者内在动机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中文的独特性及其“二元分离”特征,尤其是在教学初期面临的根本选择问题。对于许... 本文最初发表在2020年5月18日的法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络媒体《The Conversation》上。文中,白乐桑教授特别强调了中文学习者内在动机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中文的独特性及其“二元分离”特征,尤其是在教学初期面临的根本选择问题。对于许多西方学习者而言,正是这种远距性和独特性使中文成为一门具有巨大魅力的语言。学习中文不仅是一段充满探索与挑战的旅程,也是学习者在“寻找远方的自己”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动机 网络媒体 跨越时空 二元分离 独特性 中文 影响力
下载PDF
晚清旅法文人的“民族”与“世界”之辨:陈季同的域外写作及其形象学意义
6
作者 杨新颖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4年第3期137-144,共8页
19世纪末的晚清中国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借助各种外交和教育活动,以陈季同为代表的清末文人开始走出国门,在一系列域外写作中展现出了复杂的民族意识与世界观念。在陈季同的《巴黎印象记》《中国人自画像》《吾国》等作品中,中国与法国、... 19世纪末的晚清中国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借助各种外交和教育活动,以陈季同为代表的清末文人开始走出国门,在一系列域外写作中展现出了复杂的民族意识与世界观念。在陈季同的《巴黎印象记》《中国人自画像》《吾国》等作品中,中国与法国、自我与他者、民族与世界的关系构成了重要的思考对象。在巴黎,陈季同以一个都市漫游者的视角进入法国社会,并以此为“西洋镜”反观己身。在民族情感的作用下,陈季同积极地开展“形象自塑”的尝试,他以法国报刊、1889年的万国博览会等为媒介,致力于通过“比较风俗”的技巧改造有关中国世情风貌的叙述。作为一位外交官,陈季同提倡和平、博爱等普世价值,多次以西方概念重释中国古典思想,体现出一种特别的、颇具策略性的世界主义精神,以及创造“世界之中国”的文化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季同 域外写作 比较文学形象学 中法文学关系
原文传递
僧安道壹身世新证
7
作者 张强 魏离雅 《泰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63-70,共8页
僧安道壹的身世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但无论是历史典籍、佛学僧传还是地方志书,皆没有正面文字介绍。《魏书》《北史》等典籍中有关于南北朝鲁西第一家族东平毕氏的相关介绍,其中关于“僧安袭爵于东平公”的记载及其它文献资料均指向... 僧安道壹的身世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但无论是历史典籍、佛学僧传还是地方志书,皆没有正面文字介绍。《魏书》《北史》等典籍中有关于南北朝鲁西第一家族东平毕氏的相关介绍,其中关于“僧安袭爵于东平公”的记载及其它文献资料均指向毕僧安与僧安道一为同一个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僧安 僧安道壹 东平 门阀士族
原文传递
书评:罗伯特·贝拉《人类进化中的宗教:从旧石器时代到轴心时代》 被引量:1
8
作者 汲喆 《宗教社会学》 2014年第1期373-380,共8页
一 进化与保守 这是一部以进化论为框架的文化保守主义作品。 “进化”作为宏大的元叙事曾为众多社会科学家所摒弃,但在贝拉那里重又获得了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宗教史被纳入生物进化和宇宙进化的“深度历史”(deep h... 一 进化与保守 这是一部以进化论为框架的文化保守主义作品。 “进化”作为宏大的元叙事曾为众多社会科学家所摒弃,但在贝拉那里重又获得了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宗教史被纳入生物进化和宇宙进化的“深度历史”(deep history)中加以理解,从而使作者能够超越现代社会理论中常见的文化与自然的对立,重新梳理了人、社会与宇宙的关系演变,形成了一种具有宇宙论(cosmology)意义的宗教人类学。另一方面,一旦重建了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连续性,进化论本身就包含了一种伦理态度,即“生命皆相关”(49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进化 宗教史 旧石器时代 轴心时代 贝拉 罗伯特 文化保守主义 社会科学家
下载PDF
“具体的形上学”之构建--杨国荣哲学思想初探
9
作者 王论跃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5-120,共6页
杨国荣教授通过对哲学与哲学史基本问题的理论考察,新近提出具体的形上学的构想。具体的形上学试图整合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以及意义理论等哲学分支以达到对哲学理解的融会贯通。具体的形上学是对形上与形下、道与器之间的沟通,是对... 杨国荣教授通过对哲学与哲学史基本问题的理论考察,新近提出具体的形上学的构想。具体的形上学试图整合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以及意义理论等哲学分支以达到对哲学理解的融会贯通。具体的形上学是对形上与形下、道与器之间的沟通,是对超念的玄学与现象主义偏向的双重克服。具体的形上学既是哲学的问题,也是哲学史的问题,是中西哲学一个世纪多以来对话、互动中的理论选择。具体的形上学作为杨国荣先生的哲学思考的既然状态(已济)与动态过程(未济),具有相当的兼容性与可完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体的形上学 杨国荣
下载PDF
导言:居士佛教的社会学问题
10
作者 汲喆 《宗教社会学》 2014年第1期83-89,共7页
“居士”是一个被印度文化改造过的中国本土词汇。在佛教传人中国之前的文献(如《礼记》、《韩非子》)当中,居士所指的都是那些德行才艺具足而不求仕宦的隐士。根据目前通行的看法,佛教传人中国后,这个词被用来翻译梵文中的“grhap... “居士”是一个被印度文化改造过的中国本土词汇。在佛教传人中国之前的文献(如《礼记》、《韩非子》)当中,居士所指的都是那些德行才艺具足而不求仕宦的隐士。根据目前通行的看法,佛教传人中国后,这个词被用来翻译梵文中的“grhapati”一词,意即家长、一家之主、长者,其实也就是印度种姓中的吠舍阶层的成员。在大多数源自印度的佛教文本中,“居土”一词主要是指该阶层的富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士佛教 学问 社会 导言 调查 北京 专题 《韩非子》
下载PDF
从早期閩南話到現代臺灣閩南話否定詞的歷史演變——關於三個否定詞的概述
11
作者 宋娜 貝羅貝 《历史语言学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262-275,共14页
本文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早期閩南話中三個否定詞:一般否定詞[m7]'不'、存在否定詞[bo5]'無'和非現實情態否定詞[be7]'?/袂'。我們把這三個否定詞在早期閩南話的分佈情況與在現代臺灣閩南話的分佈情況進行比較研... 本文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早期閩南話中三個否定詞:一般否定詞[m7]'不'、存在否定詞[bo5]'無'和非現實情態否定詞[be7]'?/袂'。我們把這三個否定詞在早期閩南話的分佈情況與在現代臺灣閩南話的分佈情況進行比較研究。早期閩南話使用的材料主要是14、15世紀到19世紀的《荔鏡記》以及其他版本《荔枝記》。現代臺灣閩南話的材料來源於在綫語料庫以及臺灣閩南話形容詞列表。文章以上述的三個否定詞爲例探究閩南話否定詞的歷時演化過程。與現代臺灣閩南話不同的是,《荔鏡記》及其他早期閩南話材料中的一般否定詞[m7]'不'可以和大多數的狀態謂詞相結合,而現代臺灣閩南話中[m7]'不'只能同極少數的狀態謂詞或形容詞共現。[be7]'?'或[bo5]'無'則可以和大部分的狀態謂詞共現。早期閩南話中的[bo5]'無'的用法與中古漢語類似,一般情況下主要表示存在否定。我們試圖通過閩南話否定詞的歷時演化過程推斷可能的否定演化動機及其路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鏡記 一般否定 存在否定 非現實情態否定 狀態謂詞
原文传递
悼念贝拉
12
作者 汲喆 《宗教社会学》 2014年第1期367-369,共3页
2013年7月30日夜,罗伯特·贝拉溘然长逝。正如孔子病终前所歌:泰山其颓,哲人其萎。在这一天,社会学失去了一座高山,我们失去了一位睿智的导师和朋友。
关键词 贝拉 悼念 罗伯特 社会学 孔子 哲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